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储蓄攀高源于社会保障失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09:39 南方日报

  梁捷

  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现在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都超1万元了,创造历史新高。同时,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也已连续5年走低。中国人钱多了却没地方花,或是不肯花,很多专家为此感到着急。

  要知道所有宏观经济指标都走在钢丝上,都是极脆弱的。凯恩斯有个著名的宏观经济学等式:总供给=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这个等式的两边必须保持平衡,宏观经济才不会出乱子。出口不可能永远能靠得住,一切要看人家的脸色。加上近来的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出口多少有些影响。在政府支出方面,国家的财政有明确预算,而且近年来始终有困难。教育改革要钱,医疗改革要钱,养老保险要钱,文化艺术要钱,却很难指望财政预算有很大突破。要是宏观经济状况好,政府还不用太担心,因为钱总有地方好投。但近来房地产低迷,股市疲软,投资萎缩,这里也摆不平了。若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那就会产生经济危机。现在出口,政府支出,投资,一个都指望不上,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居民消费了。

  可是,钱是个人的钱,握在自己手里,政府再着急也没法代替大家花。居民是理性的,市场化改革了那么多年,大家已深知市场险恶。大家不肯花钱自然各有理由,毕竟赚钱都不容易,总想把钱用在最必要的地方。股市是个大赌场,当然不能进去;

房价高得骇人,也不能进去;城市道路设施落后,买了汽车也走不了多快;而常见的电视机,
冰箱
,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差不多都买好了,你让大家往哪里花钱?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尽管政府对教育和医疗这两项改革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它们很难说取得成功。而这两项改革一个涉及生命的前半段,一个涉及生命的后半段,没人能不在乎。大家都明白,无论政府如何改革,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两个领域都逐渐市场化,未来能从体制内获得的支持会越来越少。未来个人的教育和医疗,终究只有独立承担。

  现在除了某些特权阶层和巨富大贾,很少有人“生得起”大病了,动辄数万数十万元的医药费使得无数居民不寒而栗。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大家趁着还有一点收入的时候就赶紧储蓄,防老防病。而稍微年轻一点的人则在为孩子担心。孩子没生下来,各种医疗检查费用就已高得吓人;以后孩子慢慢长大,教育费用更是压在父母身上的一副重担。

  人总有一个生命周期。年轻和年老时要大把花钱,只有中年才可能稍有储蓄。若是公共政策稍好,使得我们生命的起伏不是太大,那么居民自然不会过度储蓄。谁不知道提高

生活质量呢?但是在缺乏有效社会保障机制的环境下,人们只有靠自己,依靠人均1万多元的储蓄来填平这起伏不定的生命周期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