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财富的社会责任,梁希森现象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15:04 浙江在线

  这段日子,企业家梁希森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他在生养他的家乡投资上亿元,帮乡亲们盖别墅、建养牛场,短短几年间,使一个原先“一穷二破”的村庄,发生了神话般的变迁。虽然在有些人看来,他的行为有点冒傻气,但是梁希森自己清楚,他是试图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完成他建设新农村的心愿。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如何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特
别是将产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梁希森在建厂和建村的过程中完成了土地置换;其次,农民的宅基地腾出来后可以盖农民的住宅,还可以进行产业开发。梁希森从不说漂亮话,而是采取市场的办法,把农民居住条件改善了,老百姓在得到好处的同时,企业家也得到了利益。

  梁希森所从事的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行善。他在农村进行这样一种探索,用产业链的发展和提高附加值所得到的利润再来反哺“三农”。通过企业的力量来解决“三农”问题,往大处说,恰恰体现了工业带动农业这种反哺。同时由于他曾经在北京也有“玫瑰园”等产业开发,把在那里产生的产业利润拿回农村,这又体现了一种城乡统筹的思想。也就是用市场的方法,在政府的扶持下,官助民办来解决这一系列“三农”问题。这正是梁希森现象的可贵之处。

  企业家进入“三农”领域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应该看到产业化的企业家在改变“三农”中的作用,特别是像梁希森在家乡做的探索。有专家指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应该再加上一句话:扶持梁希森这样的龙头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梁希森式的新农村建设,是用一种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企业开发产业来反哺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如果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来进行新农村建设,那就是可喜可贺的宏观现象了。行文于此,正好读到桐乡市民营企业踊跃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报道,这个市从去年初至今年1月底,共有230余家民营企业向结对村捐助资金2337万元,这种富而思源回报家乡,互利互惠蕴藏商机的“双赢”,让人赞赏,也希望这些经验能在各地得到不断推广。


作者: 曾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