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村”架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2:00 新京报 | |||||||||||||||
“第一村”架构 “我们华西,村支书60岁要退下来,有个支书不退,他说我干到60岁没什么缺点,为什么要退?吴仁宝要干到80岁,我最起码要干到70岁。我听到以后,就动员他赶紧退,他说你为什么不退?我说,我是因为有缺点才不退,要是没有缺点,我老早就退了。”2月24日,吴仁宝在报告中讲起故事。台下大笑。
吴仁宝曾说要在“书记任上干到80岁”,而2003年7月,他76岁时宣布换届,由四儿子吴协恩接班。 据媒体报道,此前,吴仁宝在全村党代会上宣布推荐吴协恩为书记的惟一候选人。 他在工作报告中说,“我的看法,最好得票率能够集中一点,这可以体现每个党员的素质,是否讲党性,是否讲原则,是否讲良心。” 随后吴协恩以100%得票率当选。同样全票当选的,还有党委副书记的大儿子吴协东、二儿子吴协德、女儿吴凤英等人。 回应外界认为其搞“家族制”时,吴仁宝认为,能说明问题的是,华西历史上有过6任主办会计,其中没有一个是吴家人。 五万支书交流计划 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华西村则成为其中的典型之一。“全国都在学华西,华西怎么办呢?”吴仁宝说:“我们要请全国五万个村支书来华西。” 去年12月底,40余家中央、省市媒体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前往华西村采访,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吴仁宝第一次对外公布,他将连续五年开办全国万人村支书交流班。 “五万名支书只要有一半能取长补短,回去发展了,价值就无法估量。”2月24日,吴仁宝说。 主管该计划的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唐永明称,消息传出后,已有安徽、云南、重庆、四川等众多省市与华西取得联系,要求参加。 “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观念的转变。很多人来了以后会觉得失望。会认为‘我那里基础条件差,你华西建得像一座城市,我们几十年都赶不上’,反而有一种失落感。我认为,在这个交流中,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发展自己村的经济。”华西村现任书记吴协恩认为。 “我们也不认为培养五万人后五万个村马上就好起来。因为国家提出的这次建设是几年,乃至几十年还是朝这个方向走,这个目标不能改变。”吴协恩说。 ■对话 吴仁宝:小康之后还要中康
吴仁宝 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在职42年间,该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全国典型”,数十年中“红旗”不倒,外界称为“天下第一村”,现任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吴协恩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四子,2003年7月5日接任其父,在其任下,华西销售额以每年100亿速度递增,2005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
冯治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吴仁宝评传》作者,20世纪80年代即在华西村调研,20多年来一直关注华西村,同时他对中国几乎所有名村都有过长期考察。 华西是一个先行者 新京报:华西村现在的家底是怎样的? 吴协恩:去年我们的销售额超过300亿,这其中钢铁和钢铁制品占到60%,纺织业这一块有80来亿,进出口则占到百分之十几,第三产业(品牌合作、旅游、物流等)占的百分比不大,但它贡献的效益比较大,接近20%.新京报:华西能取得目前的成就,主要靠的是什么? 冯治:华西的发展,概括说来,就是“苦干农业起家,靠工业发家,建城镇安家”。 实际上,这是中国农村建设的一个普遍性规律———靠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靠城镇化带动农村。华西走的就是这个路,只是它的探索比全国早了几十年的时间,是一个先行者。 新京报:华西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困惑?如何去解决? 吴仁宝:我看遇到的不多。要说困难,都是上面(领导层),下面没有困难。往往政策的变化,有个别领导指责,我们就遇到这些困难。这个就不具体说了。 村民还要“脑袋富” 新京报:如同大家看到的,华西的村民已达到或者超过小康,你认为他们还需要什么? 吴仁宝:还要中康。最需要的是两个富,一个是口袋富,一个是脑袋富。要想脑袋富,关键是要培养人才。今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吴协恩:对华西人来说,想要有的,无非就是飞机没买。我想他们还需要知识。现在华西企业的村民,包括外来员工,没有考大学的,都在自学,有的考注册会计师,有的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氛围很好。 我们也在为他们创造这个条件,集团每年有培训计划,各个企业也有培训计划。 新京报:华西和城市比,有什么差别? 吴仁宝:照我的看法,城市有的,我华西都有了,城市没有的,我们也有。为什么? 衣、食、住、行我们不比城市人差。你是北京来的,你去看看。 那么到底相差什么呢?还是整体上人的素质还不及城市。 吴协恩:一般来说,华西和城市比,没什么不同,收入华西也要比城市高。无非就是学习环境、氛围上,城市要比华西要好。我们企业也在内部引导和培养这种学习氛围。 集体经济不是惟一道路 新京报:是不是农村要发展,只有走集体经济这条路? 吴协恩:并不是这样,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都可以做。我过去去外地的村庄扶贫时,就鼓励他们做小本生意,为什么呢?他们没有我们集体经济的基础。一个私营企业发展了,也会带动周边发展,这也是有利的事情。 新京报:那么随着个人股本的(管理者及村民的股份)持续增长,有没有可能出现超过集体股份的情况? 吴协恩:不会的,我们的路子不会变,就是集体控股个人参股。我们不能为了私人股本的增加去损害集体利益,这个不能做。 今后我们会往上海发展 新京报:下一步华西有什么计划? 吴仁宝:全国都在学华西,华西怎么办?华西要向全国学习。我们要把五万个村支书,请到我们华西来交流。一年一万人,食宿全包。 吴协恩:一是提升调整现在的企业,现在华西企业的规模效应虽然有了,但一定要去提升它,不然就会被市场淘汰;另外就是发展第三产业,我们现在做得还不错;今后我们会往上海发展,我们位于长三角,如果哪一家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好上海这个大资源的话,这家企业就可能只适合做小企业。 新京报:往上海发展有没有具体的想法? 吴协恩:我们现在已经有三个进出口公司在上海,下一步我想能不能让第三产业进入上海?这个我已经布置下去了,他们正在创造这个条件。进上海很方便,这里离上海很近,但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 我们现在的切入点是在上海建立一个信息中心,一个财务中心。下一步我们的金融行业比如财务公司也可能会进入上海,今后进入银行领域也是有可能的。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当事人审阅) 本版采写/摄影本报记者李艳 相关专题: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