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张保庆:因率真批评而尽显个性风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7:51 《人物》杂志

  张保庆

  教育部前副部长

  2005年8月29日,是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一天。这天下午,在教育部二楼新闻发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保庆用他那浓浓的河南口音点名批
评8个省(市、自治区)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力,搅起了满场硝烟。张保庆退休前感慨教育问题的“说真话”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2005年,是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的最后一年。按照一般规律,即将卸任的政府官员,在岗位上的最后工作,无非是老老实实地将手头工作盘点移交,即使再棘手的项目,也要留待接任者继续完成,唯望在余下的工作时日里不要惹出什么乱子,以便全身而退。“祝自己平安”,是忠诚老实地在岗位上辛苦半辈子的人临退休前的真实心态;“谨言慎行”,则是指导他们退休前最后工作的座右铭。

  可张保庆偏不这样。好像生怕全国人民在他摘下乌纱帽前还没有认识他似的,在明确得知中央将要免去他的副部长职务之时,其身影话语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无论是新闻发布会,还是网络对话,甚至电视访谈,他连连“讲真话”、“动真情”,让自己的个性风采在全国人民面前一展无余。如果深入到老百姓中间随意地提起张保庆,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他的言论,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不以为然者也不乏其人。

  张保庆出身河南农家,虽然大学里学的是法语,但几十年从翻译至外交官,再转任政务官员的职业生涯并未给他染上洋派斯文的色彩。花白发,短寸头,魁梧身材,浓重乡音,即使西装在身,领带飘逸,也还是让人怎么看怎么觉得他像个“农民”。

  2005年,社会大众之所以对张保庆刮目相看,就是因为这个“农民”在多种场合替那些来自工农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们呼吁助学贷款。

  2005年8月29日,是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一天。这天下午,在教育部二楼新闻发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保庆用他那浓浓的河南口音点名批评8个省(市、自治区)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力,搅起了满场硝烟。官场批评的通行规则之一: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成绩与问题的比例不是九个手指头和一个手指头的关系,就是七个手指头和三个手指头的关系。因此谈任何事情,总是先大篇幅地具体肯定成绩,然后在结尾部分留出几分钟抽象地点点问题。

  但是,在2005年8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保庆把官场通行的三七开评价规则完全给颠覆了。当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全国助学贷款中心主任崔邦炎用15分钟的时间例行公事地肯定了地方和有关部门的助学贷款工作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按下话筒的按钮便开始发难,用45分钟“痛斥”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其态度之严厉,其指向之具体,令那些平素自认为对张保庆个人风格有所了解的记者们也深感意外和吃惊。

  “现在有些银行一提给学生贷款,就害怕形成坏账呆账,好像是对国家很负责任的样子,我对银行行长说,以前没有助学贷款的时候,你银行的坏账呆账也有几百亿、上千亿,你怎么不说了?!”

  “且不说学生还没有到偿还贷款的时间,即便到时候真的还不了,又怎么啦?无非是几十个亿,国家冲个账就完了。用在学生身上,怎么地也比你们拿去乱投资、搞腐败强!”

  “我调查的结果是,中小学乱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乱收费。”

  “高校收费刚开始时还比较谨慎,现在收费收上瘾了,在那里胡来,变相乱收费!”

  “现在有很多问题,政府有问题,银行有问题,学校有问题,学生有问题,家长有问题,但主要矛盾在政府。”

  张保庆的“痛斥”,简直是“四面树敌”。这么多年了,有谁见过哪位领导如此集中地大谈问题,有谁见过哪个政府部门为不是中心工作的工作而如此较真,撕开脸皮得罪四邻八舍?

  正视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回避问题,淡化问题,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就是辩证法。对张保庆的发言,记者们心中暗暗叫好,提出的问题也愈发尖锐,这使得张保庆的答问更显淋漓,干脆开始颠覆官场批评的第二个通行规则。

  官场批评通行的规则之二:表扬时尽量具体,一个不漏,批评时尽量笼统,不直接涉及具体单位及个人的真实姓名。因而通常的批评词为:少数同志怎么样……有些人怎么样……最近一个时期怎么样……这样藏头护尾的批评,已经完全失去了批评应有的威严和力度,无异于拿根羽毛隔靴搔痒。

  这天的张保庆,其“痛斥”的话语却句句如针:对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目前仍有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没有动作,部分高校、银行也对助学贷款工作不重视、不落实,至今全国仍有400多所高校没有启动国家助学贷款。”

  张保庆点了8个省、市、自治区的名,天津市首当其冲:“像天津,是没有理由做不到的。”

  被公开点名的8个省、市、自治区心里有点发毛。就在张保庆发话的当天,天津连夜拨出300万元贷款,并派人上北京解释情况。但张保庆依然不留情面,在9月1日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天津的补救行为,他对记者说:“我也知道天津(8月29日)连夜拨出了300万元贷款。你们甭搭理,只要把住2005年7月的统计时限,就是一个钱都没贷出去。”

  张保庆的批评是雷霆万钧式的,他把真实情况全抖搂了出来,让被点名的8个省、市、自治区一时间没有了补救的退路。

  我们党的历史上曾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法宝,进入新时期以后,有人曾戏言,过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变成了现在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虽是戏言,但却反映了一个公认的事实:在公开的场合,我们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

  纵观几十年来,小至一个单位,大至一个政府部门,已经很难见到正规场合下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更甭说公开的点名批评了,说着空话套话假话认认真真走过场早已成为最常见的风景。而张保庆这次公开点名一批评就是8省份,其数量之多占了共和国的1/4,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在2005年8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保庆还颠覆了官场批评的第三个通行规则:一般只批评县以下单位,极少涉及省部一级。即使是以“政府镜鉴”著称的央视“

焦点访谈”节目,其对高层的批评也是慎之又慎。然而,张保庆这次则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相当一级的党委领导。

  “有的省委领导脑子里根本没有品学兼优的概念,地方政府搞一个大项目,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一旦要资助困难学生,这个理由,那个理由就都出来了。”

  说实话,教育部不过是国务院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不是具有行使监督权力的中纪委、监察部和

审计署;讲级别,教育部和被批评的8省份平起平坐,张保庆本人也只是个副部级官员。敢于如此公开批评同级别的政府和同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领导,在常人看来,勇气虽可嘉,“犯忌”亦当属。

  高级干部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个人风格,如何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即将卸任的张保庆在2005年8月29日的那一番“痛斥”与“颠覆”,向与他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高级干部提出了一个深刻话题。而在事实上,张保床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国家助学贷款推行不力的现象进行的批评,受到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欢迎。这说明,实行正确的批评,是民心所向。尽管有人评论张保庆的发言有些迟,为什么临到退休才说?但说了总比咽在肚子里强许多,天津市的连夜拨款就是一个例证。

  网上有评论说,如果要评选2005年流行语的话,“说真话”一定百分百地榜上有名──“郎顾之争”中不畏强权的郎咸平因“说真话”受人尊敬;经济学者易宪容因为“说真话”,成为了“

房地产商最害怕的人”;文坛巨匠巴金逝世,举国同哀之际,其“说真话”的精神遗产得到传承;电视人崔永元痛斥一些媒体媚俗时,“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为其赢得了“说真话的勇士”之称号。

  了解张保庆的人都知道,他的“说真话”,并不仅仅在2005年8月29日那一天。此前,就有熟悉他的人说,张保庆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必有惊人之语。其实,在张保庆看来,这些“惊人之语“无非是一些一般人所不敢说的真话、实话罢了。既然说真话、实话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是为了让大家对工作的最终意义达成共识,那么说了又何妨?于是,他就曾公开驳斥“大学生不还贷是诚信缺失”的说法;也曾公开承认“目前的学费是有点高,我和夫人两个人的工资也只能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他还大胆放言:“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政策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

  认真体会张保庆的“说真话”,其中还有更深的意义,那就是,真话来自于对事实真实性的准确把握。也正因此,张保庆的真话才会产生一种让人心生畏惧的力量。

  当然,张保庆的胆敢放言,也基于教育部党组对助学贷款的集体共识。

  2005年7月中旬,教育部部长周济找张保庆和财务司的同志商议,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经推行了五六年,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方案。可是直到这年7月,汇总的助学贷款情况还是不理想。教育部党组经过反复讨论,认为推进工作不能总停留在说空话的阶段,对执行不力的地方应该有点实质性的举动。最后决定第一是要点名,第二是要出台惩罚性措施。

  张保庆说真话,还因为他和教育部党组看到了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利益处理的矛盾所在。

  以国家助学贷款来说,它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银行四个方面。按照国家的新政策,中央部属高校的贷款贴息全部由中央财政负责,地方高校的贷款贴息则由地方政府出。但正如张保庆所指出的,一些地方政府一心想着等中央财政的补贴,不愿意掏贴息这部分钱。对于高校,虽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由于大部分经费要靠自筹,且扩招已让其不堪重负,所以也不想出风险补偿金。至于银行,7%的风险补偿金只相当于贷款的几个月利息,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利益,在防止银行坏账的前提下,它更没有动力去执行有关政策。对于相互之间的“扯皮”,教育主管部门却无力去协调和监管。

  为着局部利益,一些地方官员把中央的政策或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或根据自己的利益随意扭曲裁剪,或大搞表面文章虚应了事。这是导致政令不通的深层次原因。

  在政治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社会里,讲真话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2005年,在教育界,张保庆的讲真话及张保庆本人之所以被媒体竞相追访,之所以被社会大众热议不衰,其重要原因之一,恰在于官员的个性被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给脸谱化、模式化了,使得说假话容易,讲真话困难,有时甚至严重到讲真话变成了社会大众的一种苦苦期待。因而,像张保庆这样的,在教育部党组的支持下,以其真话而尽显其特立独行风格的人物,就愈加让人感到难能可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讲真话的胆识当然还源自对普通百姓生活疾苦的热忱关注。

  一位在张保庆身边工作过的女士这样评价她曾经的领导:张保庆的身上凝聚着人心。对此,张保庆是清醒的。他认为,老百姓对自己的真话有超乎寻常的反应,只能说明它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情绪,一种民意。

  在教育部,张保庆长期主抓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对这项工作,张保庆的确是带着极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去推进的。

  1963年冬,张保庆的家境贫困到了极点,他本人又患了高血压,学业眼看难以为继。体弱多病的老母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和生活,在学校附近借了一间小屋,一边纺线,一边做饭,虽然是以瓜菜代粮,扒到嘴里的总算是口热乎饭。

  尤其让他感到椎心之痛的是,1964年秋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后,母亲为筹措路费四处奔走,却每每空手而归,为此曾多次向隅而泣。

  张保庆的大学学业,是完全靠国家资助完成的,因此他对帮助贫困生就学的助学贷款工作天然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接连好几年,每到9月开学之前,张保庆都会不辞辛劳地频频“赶场”,到中央电视台、教育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去和贫困大学生面对面,零距离地宣传和解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他恳切地对那些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说,千万不要因家庭经济一时困难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他告诉他们:“你们可先找自己所上的高中学校;学校解决不了,可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解决不了,可先借路费到高校报到;高校再解决不了,可以直接给我写信!”这样的话,张保庆不知说了多少遍。

  张保庆曾在许多场合不止一次地说,“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很长,谁能没有一点困难?在人有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能伸出手来帮一把,他就能够渡过难关。现在贫困大学生的困难应该由谁来帮,当然是党和政府。要相信人都是有感情的,党和政府帮助了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是不会忘记的,是懂得报答的。”

  “现在我们总在讲要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可是连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都解决不好,还怎么去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当初我读大学的时候,班级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实际贫困状况都了如指掌,会想办法有针对性地帮助你,哪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一笔糊涂账,谁有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无人过问,根本搞不清楚。”

  “我现在真是很担忧啊!说起来,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但是教育的问题反倒显得更突出了,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如果把农村教育的问题放弃不管,对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放弃不管,那还叫共产党吗?!照我看,这不仅仅是一个感情的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政权基础能否稳固的问题,不信,我就把话儿放在这儿!!!”

  尽管已经卸去政府官职,但敢于讲真话的张保庆还会站在那些为民行道的“讲真话的人”的队列中。他的真话对社会的影响,就是要让更多的官员怀真情做实事。道理虽简单,做好却不易。

  张保庆爱好写诗。“最坏无非芹与薯,不是落魄是国忧。”他写下的这一诗句完全可以视作他为什么无私无畏敢说真话的最好诠释。

  张保庆简历:

  张保庆,出生于1944年6月,河南省镇平县晁陂镇人。

  1968年7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 1968年8月入伍。

  1970年2月至1973年10月任天津市外事办干事。

  1973年11月至1976年1月,在中国驻乍得使馆经参处工作。

  1976年2月至1979年5月,先后任中国国际旅行社天津分社副科长、科长、副总经理。

  1979年5月调入国家教育部工作。

  1979年6月至1983年11月,分别任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教育处二等秘书。

  1983年12月至1989年3月,先后任国家教育部外事局综合处处长、欧洲处处长和外事局副局长。

  1989年4月至2005年10月,先后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

  2005年10月卸任。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