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环保观之政府之事与众人之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3:32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孙艳兰

  环保话题在今日的中国,似乎日益从意识化转变为形象化—

  它已不再仅仅是人文的、哲学式的关怀,而是造成一年几十万人次上访的严重社会问题。

  现在普遍的环保观认为,环保应成为且正在成为中国的“政府之事”与“众人之事”。然而,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政府之事”,并不是GDP崇拜的政绩观下的表面功夫;同样的,“众人之事”也不可理解为公众对环保的欠缺性认知。

  表象与本质之间,往往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没有人怀疑在过去二十几年里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变化,不过,近期社会各界人士已开始更多地关注和反思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本和代价。

  国家对此的清醒认识与改革决心,不可谓不深刻而坚决—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公布。2006年2月20日,《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公布。2006年2月22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公布。

  更具新闻冲击力且广为各界所知晓的,也许就是国家环保总局的两次声势浩大的“环保风暴”。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硬朗的形象与硬气的言论,似乎在向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强调着,环评不再是一颗可有可无的橡皮图章。

  可是,“环保风暴”是否最终只是一场来势汹汹却又悄然逝去的风暴?很多人心存这样的怀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一场“作秀”。

  如果结果真的如此,那么我们的感受将不仅仅是遗憾,而会是可悲。因此,我们愿意相信,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官们这次是真的下定决心要打场硬仗,而且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长久以来,中国一直遵循着所谓的GDP崇拜。而且,将这种崇拜推至极限时就会出现种种的荒诞现象。

  国家环保总局一位高官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基层环保执法人员到一家发电厂检查,发电厂负责人当场甩出120万元,然后拒绝检查。该负责人说,法律规定,环保部门例行检查一个月只能一次,而且每次罚款不得超过10万元,扔给环保部门120万元,就把企业一年有可能因超标排污被罚的款一并交清了,环保局以后也不用来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这样有恃无恐,就是因为法律对环境违法处理的力度太小,企业的守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成本。

  基层环保部门一直在呼吁,要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守法成本,让违法企业买不起单。一些地方政府虽然表明立场说重视环保,但环保系统在执法过程中遭到外部干预执法的现象反而有增多的趋势。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不少“特殊”企业长期游离于环境监管之外。

  今天,全球化的视野令我们明白,对GDP的盲目崇拜显然不能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未来,我们也许更应记住“土地、阳光和空气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而是我们向子孙后代的借贷”。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和呼声,正显示着环保天然具有“众人之事”的特质。

  从圆明园防渗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到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尾气、

装修污染、日用品的环保标准等等,人们的环保意识确实在逐渐地提升。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关于环保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是和他们的健康与生活品质切实相关的。

  人人都有权享有蓝天绿水和洁净的空气,因此关系公众利益的环保事业就是典型的“众人之事”。

  然而,当我们再仔细想一下也许会发现,真正关系公众利益的环保事业究竟包含些什么,难道仅仅是那些触目惊心的负面报道和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涂料和环保塑料袋等等吗?

  深入地来看,这里确实还存在着不少人们对此的欠缺而片面的认知误区。

  国内首个环保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完成,新年伊始正式对外发布。这个指数的意义确实让人颇感新鲜。

  以百分制为刻度,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得分为68.05分。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公众对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性不强。在肯定公众关注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层面越来越广的同时,调查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说到环保问题时,有较多公众认为: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公众对环境负面问题的敏感程度和关注程度远高于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正面的环境问题。

  事实上,环境保护的外延很广,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转30页)(接29页)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公众将环境问题基本等同于环境污染,是由于公众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敏感所致。

  目前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环保参与能力差,“光说不练”的占了大多数。更须引起重视的是,绝大多数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就不知道该如何参与,而且,关注环保的出发点主要是个人权益,责任意识淡薄。

  可见,环保在中国要真正成为“政府之事”和“众人之事”,还有很多实质的事情要去做。这不仅是观念上的问题,而且也离不开建设有限责任政府和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并调整公共资源分配的有效途径。

  若能树立起环保政府、环保中国的绿色形象,那必定也将成为一个被世界所尊重的具有大国风范的中国符号。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