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卿:1976去援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0:34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许敏 因为那里艰苦,陈爱卿就把自己最黄金的6年岁月交给了西藏 福州人陈爱卿前后在西藏呆了6年,西藏对她而言
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30年前,陈爱卿去西藏时26岁,那一年,她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艰苦:去西藏的理由 1976年,陈爱卿即将从湖南大学汽车设计专业毕业回福州,恰逢援藏部门到各地高校招人。她对西藏没什么印象 ,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原因是听说那里条件很艰苦,“那时刚刚入党,就觉得不能怕苦怕累,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的确,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是如此纯真。很简单的理由,因为那里艰苦,陈爱卿就把自己最黄金的6年岁月交给了西藏 。 她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坚决反对。在福州郊区农村的父母思想保守,认为一个女孩子不该跑那么远,福州的原单 位也欢迎她回去上班。但年轻的陈爱卿性格开朗,像男孩一样,“人家能去,我也能去!”学校老师去家访征求意见前,她接 连给家里去信,要求父母一定要说同意,否则就不回来了。父母拗不过只能作罢。 1976年9月23日,陈爱卿与湖南省各大高校50多名大学生,踏上了去西藏的火车。并且誓言“要在那里待一 辈子,把青春献给西藏。” 从长沙坐火车到甘肃柳原,再转上去拉萨的长途汽车。尽管他们都是经过严格体检选出来的,严酷的高原反应还是让 这些年轻人受到了考验。与她的同伴一样,陈爱卿刚到西藏晕车、缺氧,仗着体质比较好,她咬牙克服了。车到格尔木,突然 腹痛难忍,她马上激励自己:不行,我一定要战胜困难!毛主席说,要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现在回想,觉得那时候的我们 还是挺可爱的。”她笑着对记者说。 为了让身体慢慢适应,途中安排了几次休整,去一些景点参观。这样走走停停,直到10月8日晚上,他们才到达目 的地——拉萨附近的一个军区招待所。大家都很高兴,因为他们发现这里条件没有想象中艰苦,有水喝、有米饭吃,商店也有 东西卖。 在拉萨尽情玩了几天后,开始分配工作。文科生分往一些学校和地委机关,理科生则进了各地工厂。陈爱卿分在山南 地区的一个汽车修配厂,担任技术工作。 雅鲁藏布江边的日子 山南地区靠近雅鲁藏布江,海拔跟拉萨差不多,属于农区,相对于藏北的牧区,气候和生活环境都稍好一些。生长在 南方的陈爱卿最担心吃不上大米饭,发现食堂有米饭供应,她就很满足了。西藏的菜吃不惯,下班从食堂打份饭,回宿舍用电 炉煮个菜将就。厂里像陈爱卿这样的援藏大学生有6、7个,虽然不是同批进藏的,但他们很快熟悉,周末假日就聚在一起, 从菜场买菜回来改善伙食。宿舍都是平房,但环境比较干净,3个人一间宿舍,前排住援藏内地人,藏族同事都住在后排。 身处地大人稀的西藏,陈爱卿他们很少有机会出去游玩,出厂门放眼望去都是荒原,周围没有居民人家。即使去很近 的拉萨也得坐半天车,离地区中心所在地泽当,也要个把小时路程。兴致好的时候,偶尔周日骑着自行车去泽当找一起进藏的 内地大学生玩。 藏族同胞捧上酥油茶 厂里有很多内地援藏的人,领导岗位和一些重要技术岗位也都是内地人,党委书记是一个解放西藏时进藏的部队干部 。藏族同事多是基层工人,因为文化、技术水平不够。陈爱卿她们主动向厂里提出申请,把藏族同事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 办了个文化补习班。陈爱卿教数学,学生底子差,教课非常吃力。厂里有两个藏族大学生,给他们讲一些中学课程都很困难。 当时西藏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院校招收藏族学生条件降低,很多人虽然大学毕业,文化课水平还是不行。 陈爱卿对这些藏族同事的印象很好,“他们实践能力很强,干活能吃苦,再脏再累的活都肯干。” 跟这些藏族人的相处是愉快的,“他们对援藏的内地人都很欢迎,也很热情,只要你愿意跟他们交心,他们都会很真 心地对待你。”因为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彼此的接触大多是工作上,下班后就各自回宿舍,没有多少生活上的交集。 当然,有时陈爱卿也会去藏族同事的宿舍唠嗑。许多藏族同事都是拖家带口,每到一家,他们都会奉上新鲜的酥油茶待客。离 开西藏后,通讯联络不方便,陈爱卿与那些藏族同事断了联系,但她至今还能很清晰地回忆起这些可爱的人。 西藏让我学会坚强 1980年中央下达文件,让大批援藏人员内调。当时在家休假的陈爱卿也接到关于内调的通知,于时很快回到厂里 ,开始了内调工作。内调实行分批,一些人情绪出现波动,有个女同学担心回不去,匆忙在家乡找了一个对象结婚,结果她们 这批人陆续都调回去了,这段仓促的婚姻没有任何意义,很快宣告失败。但陈爱卿说这是个别例子,大多数人心态还是很平和 。1982年9月,她成为第二批内调人员,回到了福州。 回忆西藏的6年时光,陈爱卿认为“有得有失”。援藏经历客观造成了她的晚婚,当年留在内地的同学现在都混得不 错,如今很多同龄人的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而她的孩子才刚大学毕业。但陈爱卿认为西藏的生活对她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意志力的锻炼。作为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后来单位评职称时要求比较苛刻,但她怀孕时挺着大肚子还坚持上英语补习 班。从中级到高级职称,陈爱卿每次都被第一批破格评上,其中一篇职称论文,还获得了交通部优秀论文奖。 回福州后忙于工作、结婚、生子,陈爱卿没有机会再回西藏。但当年一起援藏的朋友,直到今天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每年春节都相约聚会,一起回忆那段难忘的日子。 陈爱卿去西藏整整30年了,当年她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30年后的今天,陈爱卿的儿子也要走出大学校门了。 儿子的心中有一个梦想——毕业工作后挣了钱,一定要陪妈妈回一趟西藏。 毛泽东与西藏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签字仪式的宴会上,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阿沛·阿 旺晋美(左)、班禅额尔德尼(右)亲切谈话。 西藏人对毛泽东有着真挚的感情,许多藏民家中至今依然摆放着毛主席像。 最大毛泽东雕像4月初抵达西藏 2006年3月27日,用上等石材精心雕刻、全国最大的毛主席石雕像,从湖南望城县丁字镇启程运往西藏。10 天内进入雪域高原后,毛主席石雕像将矗立在贡嘎县长沙广场。 据毛主席石雕像设计者、长沙雕塑院院长、高级雕塑家朱惟精介绍,毛主席石雕像包括基座在内高12.26米、重 35吨。雕像净高7.1米,比韶山的主席像高1米,比省会东方红广场的主席像高0.7米。用材为望城县丁字镇的上等麻 石,由长沙湘禹有限公司精心制作而成。80吨重的整块麻石质地优良,无白斑,无杂色。为了全面展示伟人风采,朱惟精等 专家曾多次到北京等地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充分考证、论证,方案数易其稿。 左图为矗立在丁字镇镇政府对面的12.26米高的巨型毛主席塑像,是此次赠送给西藏毛主席塑像的1∶1塑钢模 型。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