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家天下中的个人关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3:32 新世纪周刊

  -余世存

  副标题:他们参与不了公共建设,不晓得公共精神,只是各类制度的把玩者和研究者

  何炳棣先生是跻身西方历史学和西方中国学的大学者。他于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
美公费生,获得哥伦比亚大 学英国史博士学位后,即长期从事中国史的研究工作,见证了西方中国学的勃兴,又被西方中国学公认为中坚人物之一。

  不少人注意到何炳棣先生的个性,他的雄心万丈、艰忍负重可能跟他的家族有关,这个家族的功能直到何炳棣在美国 成家立业、功成名就后仍在发挥作用。何的堂兄何炳松先生是他们家族里第一个留美归国者,长期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 协理和暨南大学校长,是何家的希望,也是何炳棣小时心中的“英雄”。何的堂侄何德奎先生跟蒋廷黻先生曾被选为中国留美 学生驻京代表,监视中国南北两“政府”不得签署任何卖国条约,还曾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华总办”,抗战胜利后任上 海市副市长。这两位家族里的“成功者”成功后一直不忘接济扶持家族的亲人,这种报答、反哺或说扶持的家族正义、善缘和 伦理在今天的中国似乎已经绝迹。何炳棣自己也从中得益,并继承了这种家族传统:“我生也晚,要等到海外立足之后才能顾 及族务……”

  在那样国难深重的年代里,尽管何炳棣有血气方刚的一面,他仍会刻苦读书。“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书桌”,这样 的话只是左派学生的宣传,而左派学生受革命党的影响,把时代社会渲染得飞扬起来。在那样的环境里读书,我们可以想象何 炳棣的内心,他一定有着同左派精神结构类同的激愤、焦灼,天生异禀的记忆力加上这种艰忍自强的性格使他也要“争强好胜 ”、“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是他牢牢地把这种人生理想的实现途径锁定在对知识的优先考虑上。而对知识的汲取, 有如“侯门一入深似海”,那里自成天地,自有标准,自有趣味。由于跟一流的师友们过往,他几乎一开始就站在知识的前沿 而不为知识所异化,雷海宗的宏观中国通史,陈寅恪的隋唐史专题,冯友兰的常识、逻辑和

幽默都对他有启迪之功,这可能是 他后来在历史学领域取得大成就的原因。他记得吴大猷的话,“无限的无限小的总值仍是无限小。”他庆幸在锻炼思维的岁月 ,清华历史系已甩掉国学中过于繁琐考证的桎梏,使他去往“大”处梦想,跟他父亲教他立志的原则并不冲突。他就这样顺利 地进入了学术领域,并终生献身于学术。

  一种用世抱负不得不在数千中国方志、数万中国科举进士中打发时,他跟人打交道的弱点也就再难得以校正。他只认 真知的脾气、直言的性格、才大如海的功底使得他在西方的学术体制里也并不一帆风顺。为重新进入美国,他不得不在英属哥 伦比亚大学,即加拿大的一所大学度过了1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的黄金时代也很短暂。西方学术,虽然有着成熟的制度建构 ,但说到底仍受着党同伐异、私心自用等等的侵蚀,在其中混饭吃的学人们不免如钱钟书《围城》、洛奇《小世界》里的人物 那样,经历着彼此的算计和伤害。

  他仍是像孩子时一样,对别人的称赞牢记于心,对如何具有“安全感”极为留意,对“超特级人物”过于敏感。这种 观念市场或学术市场里的功利感跟他儿时的功名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他既没有终极的信仰关怀,又没有现实的价值判定,也没 有对人心个性丰富的同情。有着“家天下”传统的孩子流亡海外后,几乎都是一种流失,他们创造不出有着坚实认同和价值审 判的流亡文化,他们也不能自立立人、成就一种坚实的人生示范。他们参与不了公共建设,除了道、学问、理论或家人亲友, 他们不晓得公共精神,他们只是现实各种王国里的食客,只是各类制度的把玩者和研究者。

  何炳棣对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他认为,唯有自始即是自我延续的村落定居农业,才能解释何以陕 西渭水流域沿诸小河两岸仰韶文化遗址,即具有氏族聚会的中心大房子、居住房屋群、窖穴、陶窑和排列整齐的坟墓群会那么 密集,何以只有累世生于兹、死于兹、葬于兹的最肥沃的黄土地带,才可能产生人类史上最高度发展的

家族制度和祖先崇拜。 他对中国文化中“宗法基因”的注意是值得记取的。他自己的一生也证实了这种家族功能的高度和限制。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