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于幼军:主政山西后完成三次漂亮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1:43 《决策》杂志

  / 杨 敏

  7月17日,山西省政府召开第八次全体会议,总结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工作。2006年度过半,山西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2%,省长于幼军在会上要求山西官员要“理性正确地看待经济运行速度,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到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治理生态环境上”。

  12%,这就意味着山西上半年经济增长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并不算高。如果在往日,这样的信息会让山西官员寝食难安,但这一天,山西人气定神闲。

  煤炭大省山西正在酝酿一次次漂亮的转身,而操盘手就是北上山西刚刚一年的于幼军。

  挑战者的治煤风暴

  从深圳市长到湖南省委副书记,再到山西省长,于幼军一路北上。2005年7月1日,山西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于幼军第一次登台亮相。会上,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代表中央对于幼军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思想解放,接受新事物快,有开拓创新精神。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辗转来到中部资源大省山西,于幼军的感受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履新之际,于幼军坦言:“在深圳我感觉是进入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境界,可以很专心地研究创新,因为那里有经济实力、有好的机制、干部群众观念新,可以一呼百应;而在湖南,我就需要‘闻鸡起舞’了,要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卧薪尝胆,来到山西同样还是这句话。”

  可以说,2005年的山西给外界的印象是两幅天壤之别的图片,一张是煤矿老板座下的

悍马车和北京
豪宅
,另一边是
矿难
频仍中遇难矿工家属的眼泪。于幼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在来山西之前对这个煤炭大省基本没什么了解,至于印象也是负面的居多,例如报纸经常批露的矿难等,毫无心理准备的于幼军就这样坐上了山西这个“火山口”。

  7月2日,下车伊始的于幼军遇到了巨大挑战。山西宁武一家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死亡36人,无疑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当天,于幼军连夜调阅山西近五年矿难资料,发现70%的煤矿事故是由非法煤矿造成。他随即要求国土资源厅和煤炭安全监督局在一个月内查清全省到底存在多少非法煤矿。一个月后,一组数据摆在于幼军面前,山西境内有4000多个非法煤矿和采煤点。“这就吓我一跳,山西合法的煤矿有4200个,没想到非法的比合法的还多,全省八九千个煤矿,一个矿二三十年出一次事故,那么平均一年就会发生事故三四百起,基本上是一天一起了,这样不出事故才怪呢。”于幼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万千。

  于幼军表态:“非法煤矿的存在,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毒瘤。治乱须用重典,必须坚决割除。”

  一个刚刚空降山西的代省长有这么大的能量去完成这件事吗?山西政界很多人对此充满疑虑,更有人好心地劝于幼军,要动手解决这一问题,面对的不止是几千个非法矿主,背后可能是好几万有利害关系的各级干部,“要动也要等来年人代会开完,把你的‘代’字去掉,否则肯定丢选票。”有人直言不讳。

  但,代省长于幼军还是发起了以关闭所有非法煤矿为头炮的治煤“三大战役”。从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山西依法关闭4876个非法采煤矿点,党纪政纪处分62名公职干部,其中29名县乡干部。

  煤炭新政首战告捷,2006年元月15日,于幼军全票当选为山西省长。

  对于自己的全票当选,于幼军深感意外。“我是准备丢票的,所以反而很坦然,反而无所顾忌。其实不顾一切敢于碰硬,正是人民群众所盼望的干部。你要真心实意对地区发展负责,为老百姓谋利益,百姓一定会支持你的,他们心里都明白。”于幼军这样说。

  2006年,于幼军掀起了治煤风暴的“第二个战役”。决心用2006年一年时间,对年产在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进行整合,强制淘汰1500个左右的小煤矿。在此基础上,还将对20万吨到30万吨的中型煤矿也要改造提升、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改变山西煤矿开采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变多、小、散、乱的格局,以及生产方式粗放落后的模式。

  而“第三个战役”就是上马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煤矿,一批现代化煤开采和煤化工企业、煤炭资源深加工的企业,培育一批煤炭行业的大型企业。

  按照于幼军的治煤思路,“三大战役”之后,山西省的煤炭产业集中度将大大提高,煤矿的总数量减少,但质量、技术、生产能力和安全性能等方面大大提高,而且形成一个大的产业、规范的产业。

  煤炭生产由乱到治,于幼军在省长任上一年,以挑战者的角色力促山西实现第一次漂亮“转身”。

  “布道者”的内外兼修

  西有吕梁、东有太行,北有长城锁关、南有黄河断底,生活在“四塞之地”的山西人,从地理特征上看来相当封闭保守。

  山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个忻州小伙在山坡上放羊,有路人经过,问:“放羊干什么?”答:“赚钱。”再问:“赚钱干什么?”“盖房。”“盖房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这个放羊——赚钱——盖房——娶亲——生娃——再放羊的循环,像一种奇特的文化符号,暗合着山西的发展脉络:穷就挖煤——越挖越穷——越穷越挖。

  山西一度走进资源陷阱,亟须放眼四塞之外,冲破保守封闭的命门。今天,山西省政府所在地还是当年修窄轨以求平安的阎锡山督军府。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代表着传统山西文化的古旧建筑里,却发出了山西人图谋对外开放的最强音。

  上任第一天,于幼军就承诺,要把广东、深圳和湖南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工作体会和好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方式方法与山西的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山西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促进山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经济的外向度不高,一直是资源大省山西经济发展的掣肘因素,从2000年以来中部六省利用外资情况看,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山西都处于末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

  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在山西一说起“JQK”,很多人都能心领神会,这是前些年惯用的对付外来投资商的办法,就是“勾进、圈住、揩油”的意思。于幼军对山西的开放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一个投资者吓跑了,就有一批投资者不敢来,因为存在一个众口效应。上任之初,于幼军决定要办好两件事情,一是打扫门庭,二是开好菜单。这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功课,于幼军开始扮演“布道者”的角色,把全新的工作理念移植到山西。

  先看对内。在山西,无论大会小会于幼军说得最多的就是解放思想与对外开放。在他看来,“打扫门庭”就是要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包括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优化市场秩序,营造诚信环境等,落实服务承诺制、首办责任制、行政不作为和行政过错追究制等,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

  他在多个场合说,“山西应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则满的小农意识,树立敢闯敢冒和积极进取精神;要改变‘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心态,树立‘让投资者发财、本地发展’互利双赢的开放思维;要冲破‘四塞之地’地理位置形成的封闭保守心态,树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

  这个布道者的角色,对于积重难返的山西投资环境来说,无疑是异常沉重。特别是于幼军上任之初,在基层调研的路上,他甚至会一路走一路骂,说过很多狠话。他说,“谁破坏了投资发展环境,就是打烂了山西人民的饭碗,那我们只好打烂他的饭碗!”

  一年过去了,于幼军仍然对山西省差强人意的投资环境“耿耿于怀”。7月中旬,他痛斥政务中心变成“挂号室”和“收发室”的报道成为新浪网点击率最高的新闻之一。于幼军直言,山西一些权力部门过于惜权、抱权不放,只把尽义务的、不收费的审批项目精简改革了;有权的、能收费的迟迟不愿意触动。办事的投资者和群众来了,前台只交材料,后面还是要一关一关地过卡。

  投资环境的改善说到底需要制度支撑,仅2005年一年,山西省省级就减少行政审批项目424个。

  再看对外。素有“招财省长”之称的于幼军要做的第二件事“开好菜单”,就是开放优势资产和好的项目。在山西人看来,新省长特别会“吆喝”,而且非常具有感染力。2006年6月21日,上海迎来了“山西日”,于幼军带领3000人的庞大招商队伍来到“黄金遍地”的上海滩,喊出了“近日借君一桶水,明日还君一桶油”的肺腑之声。两天时间,山西就在上海引进了858亿元资金。

  从保守到开放,布道者于幼军以“内外兼修”的策略推动山西实现第二次漂亮“转身”。

  探路者的实验色彩

  于幼军的身上有着浓厚的探路者情结,继在深圳探索“行政三分”之后,他又将这种实验色彩带到了山西。2006年4月,山西成为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准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地区,两个多月后,这块“试验田”发出了巨大的声响。

  2006年7月7日,《南方周末》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一条新闻,《山西大规模将采矿权转给煤老板,改革涉及数千亿》的消息引起公众极大关注。“在矿产资源所有权依然属于国家的前提下,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将过去属于国家与集体的采矿权转移给矿业公司或者煤矿老板。近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开始为全省产权改革后的煤矿分地区分批换发新采矿权证。这意味着,推进了两年的山西煤炭资源产权改革在几经曲折后迈出关键一步。也就是说,继生活资料、土地与国有企业改革之后,中国庞大的煤炭资源存量资产的产权市场化变革终于得到了法律确认。”《南方周末》如此评述这一动作的样本意义。

  对这么一场险些在争议中流产的改革举措,其实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获得了开采权的煤老板如果拿到新证,就可以将一座煤矿挖到没有。他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在以往给乡镇的承包费用外,按照煤矿储量多少,交付一定数额的有偿使用价款。

  这场名为“山西省资源整合与有偿使用试点改革”于2004年秋天艰难起步,全省参与改革的3000多矿主一直企盼改革能够让他们摆脱尴尬的“非法承包商”身份,因为按照法律规定,矿产资源严禁以承包、租赁的形式开发。

  一个小小的产权证的背后是改革的设计者的艰难探索。如何给煤矿定价?价格高了,矿主承担不起,改革推进不下去;价格低了,难免会受到国有资产流失的指责。谁愿意为这场改革承担责任呢?

  2006年2月28日,于幼军在正式担任山西省长44天的时候,发布了省长令——《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山西政界称,就是这份“体现出平衡艺术”的省长令在最关键的时刻推动了改革。

  这份省长令的平衡艺术体现在,对改革中富有争议的部分预留政策空间,使其不再是推进改革的羁绊。于幼军经常说,操作层面是真正解放思想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作为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除了要有一定的智慧、眼光,还要有一种对地区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拍板,敢于冒风险,这样才能推动思想解放。

  从规避风险、畏惧失败,到崇尚创新、推进改革,探路者于幼军带领山西完成第三次漂亮“转身”。■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