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南昌VS合肥:各擅胜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2:47 《决策》杂志

  南昌VS合肥:各擅胜场

  -本刊记者 杨 敏

  “今年1到5月份,合肥市的工业投资增长196%,5年来首次超过南昌。”6月22日,合肥市长吴存荣在向媒体通报前5个月经济发展情况时,这样的一番表述尤其引人瞩目。

  对合肥来说,2001年以来南昌拔节生长的每一个讯息都在重重地敲打着热切期待发展的合肥人。合肥人无法相信,曾经跟自己一样安静的南昌为何能够发出如此大的声响。先是2002年底,南昌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以神奇的增长速度超过合肥,遥遥领先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随后,合肥一直保持到2004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优势消失,这一年,南昌的增速是26%,高出了合肥2.5个百分点。

  南昌发展全线飘红,使得有着2200年历史的千年老身重新焕发光彩,在她的身后,合肥无疑成为一个执着的追赶者。

  2000:黯淡岁月

  其实,2000年的南昌与合肥一样黯淡无光。

  《决策》记者在南昌采访,请南昌朋友回忆2000年发生了哪些事情,好几个人提到了同一件事:南昌创造了一项世界销售记录。

  1999年,南昌市将“引进麦当劳”作为一项政府工作任务来抓,但是没有成功。肯德基在南昌做了一次市场调查后也认定,南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没有达到开店标准。此时,南昌是中国唯一没有肯德基的省会城市。

  2000年8月,姗姗来迟的肯德基在开业当天打出一条横幅:对不起,我们来晚了!如火夏日,等候就餐的人在马路上排了一公里的长队。当天,肯德基全球单日单店营业额最高纪录诞生了,并且连续23天,天天都在刷新记录。已经做好亏损3个月准备的肯德基管理层惊呼:我们发现了一块掘金宝地!

  后来,那句“对不起,我们来晚了”的致歉问候写进了企业营销案例并成为永远的经典。

  其实,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故事记载着南昌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世界销售记录的背面,是一个长期游离于世人关注的城市的渴望,渴望被外界接纳,更渴望能够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南昌人关于2000年的记忆莫过于此。这一年底,南昌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5.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亿、固定资产投资123亿、财政收入44.6亿、利用外资3288万美元,多项指标与合肥难分伯仲。

  而在合肥身后,安徽那件“轻工大省”的华丽外衣正在褪色,农业大省的底色依旧清晰。美菱、荣事达,合肥仅有的在全国叫得响的“同城双雄”,在家电行业残酷竞争中难以招架,90年代中期的轻工业辉煌已经渐行渐远。这一年,合肥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25亿元,是武汉的25%,郑州的44%,长沙的50%,比太原还少22.46亿元。

  南昌与合肥在200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合肥三次产业比重为11.1:47.7:41.2,南昌为10.6:47.2:42.2,其他四个中部省会一产全部低于10个百分点。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合肥非农人口仅为143万,南昌为176万,这时的两座城市都一度被外地人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

  2000年的南昌会在吟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沉沦吗?合肥会在科教兴市的旗帜下沉醉吗?

  2001-2005:南昌小胜

  2001年,是南昌发展的拐点。半年之内,江西迎来两位重要人物,3月,孟建柱从上海来到江西担任省委书记,6月,吴新雄从无锡履新南昌任市委书记。前者为江西确定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新思路,改变了江西一直以来致力于“画好江西山水画”,“在山上再造一个江西”的农业主导战略;后者则把先进地区的经营城市、招商引资等成功经验嫁接到南昌政府操作系统。

  平静的南昌开始躁动起来,而一直与南昌比肩缓行的合肥慢慢跟不上节奏。合肥与南昌相比到底差在何时,差在何处呢?记者先后向合肥市统计局局长朱策、南昌市统计局局长熊一江求教。

  如果从2005年开始往前回溯,或许更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线索。

  去年,合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都高于南昌,投资略低,但工业方面差距开始拉大。工业增长幅度是最令合肥人积怀难释的一个指标,一直以来,合肥的规模以上工业部分具有一定的优势,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是31%,南昌是27%,但仅仅一年时间南昌就超过了合肥2.5个百分点;到2006年一季度差距更大,相差近10个百分点。

  今年5月,合肥市统计局去南昌拜会了他们的同行,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和南昌全面对比工业,研究合肥工业差在何处的问题。朱策在接受《决策》采访时分析认为,从2005年数据看合肥与南昌差距拉大在第二产业上,关键差在工业增加值上面。“我们是292亿,他们375亿,南昌在省会城市中排14位,合肥17位,为什么差距拉大?”

  “从南昌回来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原因是前两年南昌的工业投入开始发挥效应了。工业项目投入产出的时间为2.5年,南昌在2002、2003年的投资恰恰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出明显的效果。”朱策告诉《决策》。

  记者了解到,2002年2003年,南昌城镇以上工业投资分别为35.74亿元和59.65亿元,而合肥是33.83亿元和41.65亿元。

  与南昌注重工业投入相比,合肥的工业投资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合肥工业投资比重七五、八五、九五占全部投资的53.9%、40.6% 、34.2%,十五期间降低到18.2%。而这个五年正是南昌工业迎头赶上的5年。“2005年,南昌规模以上新竣工企业是63家,合肥只有18家,合肥新投产企业少,主要靠现有企业扩张,增速肯定上不去。”朱策分析说。

  再看规模以下工业。合肥规模以下工业的特征是比重低,只有2998户,比南昌少474户,实现产值仅为南昌的39.3%。除了户数少,规模以下企业平均值也较低,合肥为140万元,南昌是310万元。因此,规模以下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也出现了巨大差别。

  那么,2002年至2003年的南昌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熊一江告诉《决策》,南昌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以工业化为核心,在突出园区主战场作用的同时,大力招商解决投资项目的问题。2002年,南昌赶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之前,完成了工业园区的大建设。2002年的开发区如同一个大战场,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等到200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全国土地治理、整顿地根的时候,南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11个园区在基础建设和承载能力方面都获得了质的提升。2005年,南昌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达60%左右。

  2003年,南昌为了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又适时提出“打造现代化制造业基地”核心战略,此时,南昌的境外招商工作进入常态化,目标开始盯牢世界500强企业、国内200家重点企业。制造业完成增加值每年以21.6%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制造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32.9%。

  由此可见,合肥与南昌最重要的差距在工业,而差距产生的时间就在2002年、2003年。

  2006-:合肥回暖

  如果说南昌从2001年开始步入黄金发展阶段,那么合肥经济的提速出现在2005年。尽管中部6个省会城市齐刷刷地进入2005年度经济增长前十名,合肥和南昌以16.9%、16.8%的增速同时闯入三甲,还是让人们对这两座城市刮目相看。

  “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领导机关的集体智慧和谋略的较量,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看一把手。”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家余在接受《决策》采访时如此评价。的确,合肥的改变是从2005年4月开始的,在孙金龙担任合肥市委书记短短的8个月时间内,连续推出大接访、大拆违、大招商,进入2006年的合肥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合肥的回暖首先从人心开始。2月23日,安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郭金龙与合肥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飞机上,一位空姐见到郭金龙,第一句话就是“谢谢你”,问及原因,空姐说:我现在到哪里都敢说自己是合肥人了。

  合肥的回暖更直观地体现在发展数据上。今年前5个月,合肥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64亿元,同比增长1.2倍,第一次超过了太原、长沙,增幅居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65.13亿元,同比增长195.9%,5年来第一次超过了南昌;新开工项目1109个,同比增加901个;在进出口贸易方面,1至4月份,合肥市出口9.36亿美元,一举超越武汉,占据中部省会城市龙头地位———

  当然,合肥的回暖更体现在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发展底气上。2006年,合肥“十一五”规划甫一出台,人们就从中看出了端倪,南昌仍然是合肥紧紧咬定的追赶目标。合肥计划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1900亿元,力争2100亿元,达到这个上限就与南昌持平。按照这个目标,合肥需要保持年均15.5%-18%的增长速度。

  合肥与南昌的下一个赛程,在哪些方面会形成竞争格局呢?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正在着手进行《合肥市中部崛起对策》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分析认为,由于中部地区相近的地理位置,两个城市在十一五主导产业规划上,尤其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存在趋同现象。南昌提出的十大产业与合肥的八大产业基本重合,涉及汽车、家电、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食品加工;而在城市功能定位方面,南昌和合肥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由此可见,南昌与合肥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而合肥与南昌缩短差距的结局也同样不可避免。-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