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发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2:47 《决策》杂志 | |||||||||
合肥发力 -本刊记者 翁仕友 “发展不足是现阶段合肥最主要的矛盾,特别是经济总量落后的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存在。我们与沿海发达地区已经不在一个发展层次上,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总
这是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在今年2月6日市委常委中心组学习时说的一段话。这位履新一年多的市委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合肥发展的症结所在,分析合肥的形势时,他忧心忡忡。 这种忧心不无道理。早在4年前,合肥还是南昌赶超的对象,然而几年后,合肥发现曾被自己甩在身后“小弟”,如今块头比自己高出了一大截。当南昌2005年经济总量迈过1000亿元大关的时候,合肥仍在850亿元徘徊,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最后一位,这多少让合肥人有些难堪。 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合肥塌陷了,合肥该怎么办?一时间,从决策层到民间,各种版本的发展建议纷纷亮相。 “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发展不足的中部省会城市来讲,在保持一定的质量效益前提下,坚持速度为先的战略取向,是我们缩小同先发地区的差距乃至赶上先发地区的不二选择。” 市委书记孙金龙这番话的意思很明显,合肥必须提速;从最近两年合肥频频出手的动作不难看出,合肥正在提速。 发力:新书记的2005 2005年,合肥开始发力。 “大接访”、“大拆违”、“大招商”三大举措先后出炉,搅动了慢条斯理的合肥市,一场场风暴式的行动树立了市委、市政府的威信与公信力,也树立了市民对合肥加速发展的信心。在这些行动的背后,是新到任的市委书记孙金龙。 今年44岁的孙金龙,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曾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2003年4月任安徽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两年后出任合肥市委书记。 2005年3月,合肥市实施了意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大接访”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市委书记逐渐被人熟悉,然而,真正领略到他铁腕风格的,还是在他亲自督战的“大拆违”中。 这年7月,孙金龙强力掀起“拆违风暴”,不到半年时间拆除了上千万平方米。出人意料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拆违”行动竟然实现了“三个零”:零补偿、零冲突、零事故,合肥一举成为全国其他城市学习的对象。 这次“大拆违”的意义,远不止于解除了城市建设中违法建筑这个“毒瘤”,它还涤荡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陋习,挑战了合肥“漫不经心”的生活状态。“大拆违”之后,合肥市又开始“大招商”。 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组建的驻外招商小组达452个,招商人员1068名。其中,市直属招商小组17个,60个市直单位组建68个,县区组建367个招商小组。12月6日,合肥市第一批招商小分队出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前去送行。 据介绍,这次“招商力度非常大,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格局。机关每个部门都有招商小分队,由两到三人组成,每个部门确定一个副职脱产招商,任务一般是3000万元,活动经费是5万元。” 合肥市招商局投资促进处处长宫能荣告诉《决策》,2005年,合肥市招商引资总量超过200亿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实际利用外资4.07亿美元,增长29%;实际利用内资171.8亿元,增长40.7%。 与此同时,合肥市实行了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分解责任制,制定《合肥市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了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体系。据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县区甚至对招商引资工作实行“一票否决”。 “现在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领导机关的集体智慧和谋略的较量。”合肥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郑家余介绍说。新书记的2005新政让合肥人看到了这位书记的胆识与魄力,就在2005年底,合肥市的决策者们又忙着调整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 规划:从“千亿合肥” 到“两千亿合肥” 按照合肥市“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确保1900亿元,力争达到2100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这就是新近出台的“两千亿元规划”。然而一般人不了解的是,早在2003年,合肥曾制定了《千亿元规划纲要》,根据这一规划,1000亿元发展目标的实现年份也是2010年。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合肥再次调整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动作如此频繁,这让外界有些吃惊。但是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这仍属正常之举,客观上,这是合肥市情和宏观大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合肥市有信心在2006年达到千亿目标;主观上,这是合肥市决策者在自我提速,自我加压。 2005年合肥市GDP为853.6亿元,财政收入130.88亿元,而按照合肥市的短期规划,2006年将力争突破10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8元。 合肥能不能实现这个既定目标,现在还很难下结论。但是从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报表来看,总体情况好于上年。纵向来看,GDP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横向与省会城市比,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次明显前移。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次大幅前移,在省会城市中分别位居第1、第3和第7位,比上年同期分别前移17、20和16位,GDP增速高于太原市、武汉市、长沙市1.6、0.9和1.5个百分点,与南昌市基本持平,在中部增幅位居第2。 “千亿元规划”确定合肥将建设“四大基地”:国内外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化基地及全省城郊农业示范基地。“两千亿元规划”则将合肥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型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两相比较发现,后者涉猎的范围较广,但也更为具体。 在“十一五”规划中,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对于合肥来说,这又是一个利好消息。其实,早在2002年,合肥就已经提出了完整的“合肥都市圈”概念。 但分析周边省市发现,合肥都市圈实际上处在夹缝中,东边有南京“1小时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总量不大、实力不强的合肥市能否胜任这个角色呢?合肥市资深规划专家劳诚曾提醒,单纯的提都市圈对于合肥的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在省内城市出现一种离心的状况下,合肥要形成都市圈首先要加快发展的步伐。 那么,合肥又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呢? 记者在合肥市“十一五”规划中发现,“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合肥市“十一五”期间发展战略,在这些战略中,“工业立市”战略最为显眼。 战略:“工业立市” 取代“科教兴市” 2006年2月,合肥市政府出台了“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从这个“一号文件”,我们可以把握决策者的意图,判断此后的政策走向。 郑家余告诉《决策》,今年市政府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是去年8月份市委、市政府《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的配套文件,它旨在提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具体举措,细化并落实行动纲要。 “这份行动纲要是孙书记到任后出台的第一份文件,它确立了合肥市‘工业立市’的发展理念。”郑家余介绍说,合肥市委认真分析了合肥的优势,得出结论是合肥跨越式发展面临黄金机遇期,那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呢?就是靠工业。 然而,多年来合肥市城市发展理念一直是“科教兴市”,工业在合肥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合肥工业的相对“疲软”。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系主任刘志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合肥的发展战略从“科教”转向“工业”,跟合肥城市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还是匹配的。合肥这样的城市,现阶段是不宜提科教立市的,因为只有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产业软化时才可以提科教兴市,而合肥市直到2002年人均GDP才达到1000美元,工业化水平还处在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合肥市统计局局长朱策告诉《决策》,同南昌市规模以上工业相比,合肥的总量略大,但是增势减缓。2004年,合肥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是31.5%,南昌是26.9%;到2005年就已经超过合肥,南昌变成26%,而合肥仅是23.5%;到今年一季度差距再次拉大,南昌是26.1%,合肥仅仅是16.5%,相差快10个百分点。 差距一再拉大的原因是什么? 朱策分析认为,新增企业多以及存量资产扩大快是南昌市工业增长快于合肥市甚至领跑于中部省会城市的主要原因。从近两年看,南昌市工业投资力度仍在继续加强,2004和2005年工业投资累计达到230多亿元,远远高于合肥市的150亿元。由于前期工业投入在目前已开始逐步发挥作用,使得南昌规模以上工业的发展有后来居上之势。 因而,对于合肥市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大投入,特别是加大工业投入问题。按照年初制定的任务,今年合肥市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20亿元以上。 如何解决投资难题?在今年2月8日市委常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合肥市市长吴存荣给出“七策”:继续实施“大招商”;积极争取各种政府性投资;大力推进市场化融资,市政府要有计划地推动企业到市场上融资,对于开发银行贷款,应主要用于政府性项目建设;要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不动摇,以更大的力度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启动民间资本;扎实做好项目调度储备工作;要建立健全投资的考核激励机制。 可以说,能否在投资上有所作为,这将影响到合肥市的“大建设”能走多远。而这个旨在急速扩张城市的“大建设”发展思路,又直接决定着合肥市的发展远景。 远景:合肥急速扩张图谱 何为“大建设”? 具体说就是要启动滨湖新区建设,拉开“141”城市发展框架,展现打造现代化滨湖城市的态势,全力推进老城改造,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记者采访了解到,合肥市决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未来3年将确保平均每年达到100亿元以上。 按照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合肥的城市空间拓展经历了单中心发展、三翼拓展、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为此提出了141组团式发展策略。具体来说是,“一个主城”是指在现有淮南铁路和合九铁路以内、312国道以北,包括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等城市建设区;“四个外围组团”分别是东部组团(包括店埠、撮镇),北部组团(包括新站试验区、庐阳产业园、双墩),西部组团(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蜀山产业园、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西南部组团(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派镇);“一个滨湖新区”指在城市南部、巢湖西北岸地势较高地段建设滨湖新区(包括包河产业园)。 今年6月下旬,合肥市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开始评审,不日将向市民公示。早在今年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滨湖新区规划设计方案就开始面向全球征集,最终,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内外8家单位获得设计权。新方案的实施将意味着,合肥将从“环城公园时代”向“滨湖时代”转变。 “141”组团式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个急速扩张的路线图,它突破了过去城市发展规划格局,解决了老城区交通、环境等各种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同时拓展和延伸了合肥市发展空间的限制,拉开了合肥发展的“架势”。 实际上,合肥的急速扩张并不止于规划层面,今年初就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拉开城市“大建设”的序幕。 据了解,合肥市的“大建设”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大动作,包括城区40条道路改扩建、四座立交桥建设、两座高架桥建设。一个旨在连通中心城区与“四个外围组团”的“一刻钟快速交通网”也从今年开始布局实施。搬迁后的合肥机场将升格为4E级国际化“航空港”,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也正在构建。 “大建设”还在继续,急速扩张的合肥正用“速度为先的战略取向”改变自身,也改变着外界对她的印象。-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