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构建三大板块为战略着力点改革旅游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1:06 《决策》杂志 | |||||||||
/吴明华 “从全国来看,安徽拥有的旅游资源丰富,为什么我省旅游各项主要指标仍居全国中等偏后,是中部六省的‘锅底’?”2006年6月,在安徽省旅游发展高级研讨班上,副省长文海英的一席话,让业内人士颇为“汗颜”,在省内也引起广泛共鸣。
长期以来,一向以旅游资源大省自居的安徽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充满了太多的期待;在安徽崛起的形势下,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也被政府寄予了厚望。在“锅底”的现实与巨大的期望形成鲜明的反差之后,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全省上下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6年初以来,“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安徽省旅游发展高级研讨班”和“全省旅游景区景点经营管理人员高级培训班”相继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也正在筹备中。会议的规模之大、参会面之广都是历史少有,省内外旅游业高层和专家齐聚一堂,为安徽旅游业把脉“会诊”。如此多高规格会议的密集召开,凸显了安徽省决策层促进旅游业崛起的努力,与此同时,围绕安徽旅游业的许多争论和问题也浮出水面。 “资源大省”和“旅游小省”? “文海英副省长在内部会议上把问题说的严重些,主要是为了激励安徽旅游人奋力崛起。”在接受《决策》专访时,安徽省旅游局长江山这样解释了文海英副省长的“锅底论”。 那么,安徽旅游现状到底如何? 旅游业外人士一般认为,安徽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小省,而业内人士均对此表示异议。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旅游统计体系,各地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各项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都不强,但从现有的统计数字,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的大致情况。 据统计,2005年,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者6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5亿美元,居中部第4位;国内旅游4590.1万人次,居中部第5位;旅游总收入304.9亿元,居中部第5位;旅游收入相当于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5.7%,居中部第6位。 江山局长认为:“从主要指标看,安徽旅游是排在中部中等偏后位置。”而长期从事旅游研究的黄成林教授则乐观地认为:“安徽旅游整体上处于中部的中等水平、全国中等偏下水平,有人甚至认为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说安徽旅游反映了总体上安徽经济在中部的位次。” 从资源情况看,安徽拥有世界遗产地2处,位居四川、北京之后名列第3;A级旅游区78个,占全国的3.5%,名列全国第10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占全国的6.0%,名列全国第3位;国家地质公园5处,占全国的11.4%;国家确定的红色旅游线路3条,占全国的1/10。如果根据这些顶级旅游资源拥有量来看,安徽的确可以排在全国的前10位,但仔细分析却不尽然。 首先在顶级旅游资源拥有量中,黄山“身兼数职”,而且“两山一湖”等山水类旅游资源受气候、季节影响比较大。其次,安徽号称文化旅游大省,有徽文化、三国故里、黄梅戏发祥地、老庄文化、明中都遗址等等,但文化类资源可说的东西多,可看的少,可玩的就更少。另外,安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但多为二三流的旅游资源,影响力并不很大。从发展趋势上看,目前观光类旅游比重在下降,休闲度假类和专项类旅游比重在上升,而安徽旅游资源多为观光类。 “总的分析安徽旅游资源,山水类有它独特的弱势,文化类吸引力差,红色类不够档次。”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章尚正认为,安徽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很难进入全国的前10名。根据他的估计,安徽的综合资源应该排在全国的13-15位。“考虑到安徽地处中部,相对而言经济欠发达,所以安徽的旅游发展与资源拥有量基本上是相匹配的。” 尽管分析证明,安徽并非资源大省和旅游小省,但安徽旅游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中部各省,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5年,安徽省国内旅游人次比上年增长6.0%、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4.7%,同期江西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3.69%和32.88%。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面对其他省的快速崛起,安徽旅游的相对缓慢发展似乎已经触及了安徽人的心理底线。 发展缓慢的根源何在 “制约安徽旅游快速发展的因素表现为:一方面,安徽旅游的龙头“两山一湖”虽有了很大发展,但龙头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另一方面,安徽旅游经济总量没有取得较大突破,‘南热、中温、北冷’的不平衡格局没有改善。除了旅游资源自身因素和交通等外部因素外,最根本的还是投入不足问题。”章尚正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旅游是高投入、回报期长的行业,小打小敲市场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难以产生足够的回报。而据了解,近年来安徽真正上马的亿元以上旅游项目很少,超过5亿元的大项目几乎没有。 投入不足阻碍了现有景区新产品的开发步伐,直接导致了现有景区的吸纳规模增长慢。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就曾指出,黄山不能老是那几座峰,游客多了就有个容量的问题。2004年,黄山接待游客人数160万,2005年170万,今年计划指标180万。九华山、天柱山风景区也是每年增加一二十万人数。作为安徽旅游的王牌产品,这样的发展速度显然是不符合跨越式发展要求的,也难以充分发挥“支柱”的作用。 投入不足也造成安徽众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安徽虽旅游资源丰富,但多为有其名而无其存,成品牌的旅游产品太少,能委以重任的后备产品则更少,这势必要影响到安徽旅游经济的总量。而邻近的浙江省其旅游业之所以能发展得如此迅猛,关键是其全面开花、全省联动,培育出了众多的精品品牌,促进了总量的持续上升。“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没有产品或者产品老化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黄成林教授认为,特别是皖北地区,虽然文化底蕴很厚、市场很大,但有看头的东西不多,或者缺少有市场震撼力的产品,就难以成为旅游目的地“热点”。 同时,投入不足也使得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新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徽省颖上县十几年前“无中生有”,在一片荒滩上造就了八里河景区,近年来一跃成为全省旅游的一颗新星,成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和4A旅游景区,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被业内人士誉为“颍上现象”。然而,这样的现象在安徽无疑太少。 另外,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的,影响游客的可进入性和旅游投资商积极性的快速交通问题,无不与投入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投入不足的背后,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旅游发展的很多问题是和经济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安徽现在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所以很多通过经济发展本身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安徽解决不了,这也是中部地区特有的问题。但同样是中部地区,安徽和其他地方相比还有什么问题?”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指出,“安徽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观念保守的问题。旅游要大力发展,就要大力、努力支持,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什么样的政策方法,比起江西、云南、四川等地方来,安徽还差一些。” 除了观念保守之外,在章尚正教授看来,另一个还是力量资源整合问题,安徽不能把现有的资源、资金和产品整合在一起。从政府层面看,旅游业涉及建设、交通、林业、水利、文物保护等诸多部门,如果没有在更高的层面上把力量整合起来,则很难取得重大突破。从企业层面看,安徽没有大的旅游集团,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差”,仅有一家上市公司和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如果没有大型旅游企业带动,把企业力量整合在一起成为一股市场力量,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很难取胜。 旅游业起跳“摘桃” “安徽旅游业的人一定要理解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旅游业的现状,找出问题之所在,同时找准方向和目标,我们去追赶,这样才能既不好高骛远又不丧失信心。”江山局长告诉《决策》。 在安徽省“861”计划中,已经明确要把旅游业培育为八大产业之一,即到2010年,安徽旅游总收入要达到全省GDP的7%-8%。“十一五”末,全省GDP预计将达到1万亿元,这就意味着旅游总收入要达到700-800亿元,才有可能成为支柱产业。根据江西和山西的“十一五”规划,二省旅游总收入目标分别为720亿元和710亿元,如果安徽要避免沦为中部“锅底”,也必须达到旅游总收入800亿元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安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必须达到21.37%,2005年这一指标仅为14.7%。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完成目标的难度实在太大。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没有可能。文海英副省长指出:“这是一种挑战,任务相当艰巨。但是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使劲跳,是能够摘上桃子的。” 安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底气,首先来自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产业认识很高、期望更大。从安徽各市编制的“十一五”旅游规划看,2个市列为主导产业,6个市列为支柱产业,7个市列为重要产业。同时,一批旅游重点县、区也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大大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旅游业的投入已经有了明显加强。据统计,目前在建旅游项目383个,总投资543个亿,其中亿元以上105个,共投资478亿。同时,未来五年,安徽省交通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除已有的7条外,将再建5条连通长三角的高速通道,使得安徽一半以上的市进入长三角的“三小时旅游圈”。铜九铁路、合武高速铁路等通车后,安徽将同时就近拥有华中诸省巨大的客源市场。去年,国家批准合肥机场对外籍飞机开放,今年将逐步实现。待合肥新机场建成后,年运能力将达到800万人次,这将使长期困扰安徽入境游的空中瓶颈有较大的突破。 寻求突破的着力点 面对“十一五”艰巨的任务,安徽旅游开始寻找突破口。安徽省“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提出下一步旅游工作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完成两项任务,构建三大板块,开发四条主线,坚持五种统筹,实施“六动战略”。在业内人士看来,安徽旅游的发展思路发生了转变。 一直以来,安徽希望以“两山一湖”为龙头带动全省旅游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南等多种原因,“两山一湖”的促带作用一直难以体现。这就促使了安徽旅游发展思路的调整,变为以“构建三大板块”为重点,带动全省旅游的全面发展。即构建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三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两小时高速路程为半径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以亳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章尚正教授认为:“这个思路应该说是正确的,是符合安徽旅游实际的。” “安徽旅游所处的阶段决定了政府主导模式在旅游产业大省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发展旅游业需要有一大批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大量的投资,所以招商引资,抓好项目建设,是加快旅游产品开发的现实途径。”在江山局长眼中,政府主导和招商引资是两大着力点。 自2005年底到安徽省旅游局上任以来,江山局长称自己的工作是到处“煽风点火”,把各地都鼓动起来。为了推动各级政府的重视,安徽省决策层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听取旅游部门汇报,带头示范;召开全省性的旅游大会和培训班;让市、县分管旅游领导签订责任状;开展优秀旅游区县、乡镇的评选工作;定期公布安徽省内各项主要旅游指标排名等。 有了领导的重视,下一步各地该如何做?旅游是商品,也需要有好的产品。这就需要强力投入,以提升现有景区,做大作强品牌,同时培育和扶持一批小景区,更重要的是开发一批新的景区,另外还要包装、整合出一些好的线路。“这些无疑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对于资金的来源,江山局长认为,一方面要加大旅游财政的扶持力度,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发挥财政的引导和基础作用,对于旅游企业,政府要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按照产业规律,向市场寻找资金出路。 “旅游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应当作为旅游人的重大使命。”江山局长告诉《决策》,“另外,还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许多省、市在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方面投入巨大,而安徽在这方面差距比较大。”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