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中部城市群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文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1:56 《决策》杂志 | |||||||||
在经历了多年的争论、预热之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四个中部的城市群,正式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也意味着进入了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视野。 到7月底,确定四个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基本法”,即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全部“出笼”。四幅未来5年甚至是更长的15年的发展“路线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逐鹿中原到决胜长江,四大城市群涵盖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精华部分,它们也是所在省的经济发动机和牵动区域经济的火车头。在未来几年内,它们又将如何担纲中部崛起脊梁的角色? 目前的四大城市群,已进入全面发力和起跳的最新阶段。今后,必然会面临更多的角力与“暗战”。也在融城与离心的双向作用力中,谋划更进一步的突围。一系列的新动都在酝酿或已经付诸实施,以利于更好地打破阻碍城市群一体化的那堵“墙”。 不管是作为中国城市群“实验样本”的长株潭一体化,还是正在寻求突破的郑汴一体化,都在为中部的“连城诀”续写新的华章。 虽然现在提出谁是中部“代言人”为时尚早,但中部城市群版的“四城演义”的精彩细节值得品味。而更值得我们期许的,是若干年后中部城市群奉献给世界的“惊叹号”。 数字背后的较量 /王运宝 在长株潭城市群看来,200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2425亿元,第一次在总量上超过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在湖南省和长株潭的决策者看来,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升降变动,而且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对于这个数字上的变动,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武汉一直以“中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的身份出场,然而在2005年,第一次出现了“抱团”挑战者,而且是“来者不善”,数字背后还将有一系列的举动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 数字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最直观地反映出中部城市群之间的格局变化。透过数字,我们可以触摸到中部城市群经济跌宕起伏的脉动。 一场特殊的“三城演义” “赶超武汉”是长株潭10多年前就提出来的目标。湖南省政协委员,浏阳市政协副主席王义高曾在《把赶超武汉作为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十年目标》中这样写道:“武汉曾经是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被广州超出;第二个十年被上海甩开,让我们设定一个目标,加快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在第三个十年中赶超武汉。”这一提案很快得到了湖南省发改委的积极响应。 而后,在各种有关长株潭的发展目标中,武汉成为长株潭发展的一个参照坐标,在规划中,处处体现出与中部枢纽城市武汉的竞争。湖南省省长周伯华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长株潭3市GDP年增幅力争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GDP占全省比重达到40%,并力争到“十一五”末经济总量超过武汉,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增长极。实际上,这一速度大大提前,到2005年,长株潭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武汉。 更进一步,湖南省政府仿效上海浦东,已正式向国家申报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改革试验区,这远比长株潭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武汉更具有“冲击力”。 与此同时,对于武汉城市圈来说,已经操作20多年的长株潭一体化,更是城市群发展的分析样本和参照坐标,湖北省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一般办事员,到长株潭城市群学习调研是平常事。而在长株潭看来,他们更愿意学习武汉,曾多次深入长株潭调研的湖北省社科院长江研究所所长秦尊文告诉《决策》:“长株潭始终认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曾经独立的中等城市组成大武汉,对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一体化与融城,具有极好的借鉴价值。” 长株潭VS武汉,只是中部四大城市群中,两对最明显的竞争关系中的一组,另一组就是在民间、媒体和网络上争吵得沸沸扬扬的郑州VS武汉。武汉、长株潭、郑州,上演了一场特殊的“三城演义”。 如果从城市的个体竞争力来看,中部四大城市群内最大的城市分别是武汉、郑州、长沙、芜湖。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主持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2006年,上述四个城市的排名武汉最靠前是第22位,长沙第29位,郑州第37位,芜湖第50位。在个体竞争力中,武汉确实略胜一筹。 团队竞争力 一群狼肯定能够打败由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这就是著名的“狮狼之论”。这个比喻也常常用在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比较上。在2006年3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中,确实印证了这种说法。中部地区的城市群竞争力,中原是最强的,在15个进入排序的城市群中列第7位,超出了列第9位的武汉城市圈和列第11位的长株潭城市群,这正是团队竞争力的独特魅力。正如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项目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分析的那样:“尽管从核心城市来看郑州无法与武汉相比,但从‘群’的角度来看,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密集区。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水平接近,城际差异较小,这意味着各城市之间特殊利益较少,易于协调。” 团队竞争力造成的差异同样存在于长株潭城市群。在成员市的数量上,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都是9个,皖江城市带是8个,长株潭仅仅是3个,虽然城市群不是城市的随便拼凑,但是单个航空母舰的战斗力远远小于一个联合舰队,长株潭显然力量单薄,因此,扩容就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的话说:“打造航空母舰,进而更要打造联合舰队,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面推进长株潭与其他城市点线互动。”2006年6月,湖南省正式筹备启动“3+5”城市群建设研究,即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城市群建设。这样一来,8个城市涵盖的地域范围和未来的运动空间就大大扩展。同样,在对外公布的皖江城市带中,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方阵”马芜铜宜4个城市,而是扩大到了流域内的池州、巢湖、滁州和宣城等市。 “不管城市的数量有多少,匹配性对城市群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中原城市群的匹配性较好,而武汉城市圈的匹配性相对较差。从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对比上看,以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例,武汉VS孝感是2238:360,相差6.2倍;郑州VS洛阳是1675:1111。如果再将首位城市与最后一位城市进行对比,又是什么状况呢?武汉VS潜江是2238:107,差距高达20.9倍,郑州VS济源是1675:144,相差11.63倍。 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圈的匹配性差距最大,武汉这颗“大树”底下没有孕育出茁壮生长的小草。相比之下,长株潭才是真正琴瑟和鸣般珠联璧合,三城发展差距小,产业各有优势,协作互补性更强。 在中部四大城市群中,与武汉城市圈中武汉的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皖江城市带的各个城市的小。皖江城市带中缺少省会城市的“发动机”,而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省会的行政力量会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负责人毛汉英在接受《决策》采访时,对此表示了自己的质疑,他强烈认为合肥应该加入到皖江城市带。同样,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项目组成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研究所所长秦尊文也认为,合肥也应该加入到皖江城市带,与芜湖、安庆形成大三角关系。 谁动了谁的奶酪? 郑州、武汉同处于中国交通大动脉的十字路口,然而,郑州近来却流行着一个郑州铁路中心正在“被边缘化”的“盛世危言”。 对武汉来说,随着合武高速与武渝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武汉结束了没有东西向铁路大动脉的历史,再加上南北向的京广铁路,已经动工的武广、武郑高速,特别是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建成,武汉就拥有两座公铁两用大桥。2005年3月,武汉铁路局已正式升格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武昌火车站的改扩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再加上汉口火车站,两个大型铁路枢纽站一南一北隔江相望、遥相呼应,中国中部的铁路调动中心大楼也已经在武汉启动建设。 与武汉的热火朝天相比,郑州铁路局已经被分拆,郑州、武汉、西安“三家分晋”,其管辖线路营业里程由原来总长度的6600公里缩短到2400公里,而且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后,铁道部开通了Z字头的进京直达特快列车,没有一趟列车在郑州始发或停靠,打破了郑州火车站建站百年来,列车进站必停的历史。眼看着列车从郑州站呼啸而过,郑州方面大呼“被边缘化”。铁路局的变动不仅使郑州感到失落,连整个河南的经济都会受损。河南省南部的重要煤炭城市平顶山、主要民工输出地漯河、信阳都划在了武汉铁路局管辖范围内。武汉铁路局除了可以获得平顶山的煤炭运输收入以及漯河、信阳等地的民工客运收入之外,还控制了宁西线、京广线这两条外界向郑州铁路局发送货运空车的主要通道。 那么,这一小小的变化动了谁的奶酪?或者说谁动了郑州的奶酪?也正是存在这些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才使得这场“中部城市群演义”的大戏不再枯燥无味。-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