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 > 正文

经济学者测度中国和谐社会实现程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11:49 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10月12日电 记者陈杰报道: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立群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伍志文最近共同完成“中国和谐社会实现程度综合判断(1990-2003)”课题研究,他们认为,科学地测度小康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和谐程度,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照或指导。

  在借鉴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周立群与伍志文选取了26个指标,即包括经
济金融、基本生活状况、社会环境、文教卫生四个子系统的发展与和谐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利用1990-2003年的数据测度中国社会发展与和谐程度。

  一、和谐社会实现程度的综合判断

  根据周立群与伍志文设计的综合指标体系,指标映射分数值在0-30之间为低水平的发展和严重不和谐,处于摆脱贫困和求温饱的阶段;30-80之间为中水平的发展和中等和谐,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小康阶段,其中30分相当于小康的下限或者门槛,即通常所说小康标准,实现的时间大约为2000年;55分相当于小康的中等水平,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实现的目标,实现的时间为2020年;80分相当于小康的上限,实现的时间大约为2050年前后;80-100之间为高水平的发展与高度和谐,处于富裕社会阶段。

  周立群与伍志文的研究认为,199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水平与和谐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态势良好。1978年,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不足21个百分点,处于贫困状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尤其是近10年,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1990年的25个百分点左右提高到38个百分点左右,14年间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社会发展速度令人瞩目。14年中的前六年处于摆脱贫困的阶段,从1996年开始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数超过30个百分点,2003年综合指数约为39个百分点,8年间年均提高1.125个百分点,离全面小康又迈进了一大步。

  若按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中国将在2050年左右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富裕社会的新阶段。若按年均1.12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将在2040年前后突破全面小康的上限,实现现代化。如果要达到全面小康的中等水平,也就是55分的标准,以1.12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需要22年,即在2018年前后;若以0.9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需要26年,即在2022年前后实现全面小康的中等目标。按照现行的发展速度,实现中央制定的中、长期目标大有希望。

  从四大子系统来看,

中国经济金融子系统发展速度很快,2003年经济金融子系统综合指数比社会发展综合指数高出10多个百分点,实现程度最高。2003年经济金融发展综合指数高达51.3,比1978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上升了6倍多。比199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14年间年均提高2.43个百分点。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中等水平的92%,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上限标准的64%,经济金融的现代化水平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前列。

  就基本生活状况子系统来看,中国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78年基本生活状况综合指数仅为14.5个百分点,1990年上升为17.6,仅仅上升了3.1,1980年代的基本生活状况改善并不显著,这是发展比较慢的时期。1990年以来,情况得到明显的改观,综合指数从1990年的17.6上升到2003年的36.4,几乎增加了20个百分点,14年间年均提高1.43个百分点,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就基本生活状况子系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来看,1978年该子系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位居第三,从1990年开始退居末位,这说明,14年来基本生活状况改善相比于经济金融子系统的发展程度要小得多,对人民基本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更多关注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就社会环境子系统来看,中国的社会环境状况呈现恶化趋势,社会不和谐程度上升。1978年社会环境状况子系统综合指数为36.2,1991年高达51,社会环境状况达到历史最佳水平。总体上说,1992年以前的社会环境状况得到较好改善。从1992年开始情况发生变化,社会环境状况总体态势出现了恶化趋势,进入21世纪后综合指数远低于1978年水平。就社会环境状况子系统对整个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子看,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2000年以前位居第一位,2001年下降为第二位。社会环境状况问题的凸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正当其时。

  就文教卫生子系统而言,它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发展状况良好。1978年中国文教卫生子系统综合指数为23.76,1990年为24.12,13年间上升不到1个百分点,几乎处于停顿状态。1991年后,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加速,1999年达到30.87,首次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2003年综合指数上升为39.25,与1990年相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14年间年均提高1.07个百分点。就文教卫生子系统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因子看,1978年其影响因子为24%左右,1996年仅为19.3%,1996年以前文教卫生子系统对整体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大,在四个子系统中仅次于社会环境子系统位居第二位,1996年开始其影响因子数值下降,近年来有所上升,2003年为24.3%,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上升,对文教卫生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二、社会发展环境和社会和谐存在诸多问题

  周立群与伍志文的研究认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偏低,社会环境子系统以及基本生活状况子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仍不协调。

  2003年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为39个百分点,处于初级小康阶段,离全面建设小康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在采用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程度的24个指标中,有11个指标没有达到30分。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小康社会上限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49%左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状况和整个社会发展趋势背离。对1990-2003年的社会环境状况指数和社会发展综合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2,1990年社会环境状况指数为42.41,比同年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社会环境状况指数降为28.11,低于同年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约9个百分点,说明社会环境状况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第二,基本生活状况的改善一直落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差距开始缩小。1990年基本生活状况指数为17.66,低于同年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约10个百分点,2000年基本生活状况指数为36.4,与同年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相比,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第三,文教卫生子系统整体发展滞后,但是近年来开始出现平行发展的趋势。

  四大子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第一,高GDP增长和低生活质量并存,两者的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反映人民基本生活质量状况的基本生活状况指数从1978年的14.5上升为2003年的42.7,26年来提高约28.2,年均提高不到1.09,而经济金融子系统则从1978年的7.9猛升到2003年的49.8,26年间上升了约4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2。第二,高GDP增长和低文教卫生发展水平并存。从测算中看到,文教卫生状况与经济金融发展相比,变化并不显著,文教卫生的提高幅度较小。我国文教卫生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第三,社会环境子系统和其它三个子系统的发展出现相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高经济增长-低社会稳定”并存,不断改善的基本生活状况及不断提高的文教卫生水平和社会环境的恶化并存。从数据中看到,1990年代前期,社会处于高度稳定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济金融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呈现“高稳定-低发展”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金融部门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稳定开始恶化,呈现“高发展-低稳定”的态势,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两者不和谐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社会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呈现恶化趋势,社会稳定存在诸多隐忧。周立群与伍志文利用失业率等6个指标来测度社会和谐状况,发现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及其导致的社会问题凸现。另一些数据反映了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保障问题令人关注。还有一些数据显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升,
交通安全
状况不容乐观,以及法治建设滞后,刑事案件发案率呈现上升趋势。

  周立群与伍志文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协调好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防止结构矛盾严重化;如何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同时,发挥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改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何在市场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的机制下维护社会稳定,都是需要深入探讨和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关专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