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键词之七:人才机制 新农村人才亟待救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5:51 小康杂志 | |||||||||
现代教育耗费农村无尽的资源,却只是为城市输送精英,被现代化抛弃的农村最后还得靠被抛弃的教育来拯救,这是新农村发展的人才悖论。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农村每一万名农村人口只有农业科技人员15人,而日本有100人,荷兰有200人……。
以江西省宜黄县为例,目前在农村第一线提供有效的、维持最低水平智力服务不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投入巨资、农民勒紧裤带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而是1960-1970年代“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毕业生,以及主要通过师传徒受培养的乡土人才,也就是过去赤脚医生、赤脚老师、赤脚兽医师……。 如宜黄县乡镇畜牧兽医站,全县共有106名兽医人员,其中“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毕业生占31%,其他则多为师传徙受的培养兽医员,没有一个正规大中专毕业生。近年来,由于涉农服务机构的边缘化,乡镇畜牧兽医站陷入了困境,农村兽医防疫体系面临全面瓦解。 构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保障机制,总的原则应当是在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同时,加大通过政策配置农村人才的力度。首先是要制定促进人才流向农村的政策,也就是在新一轮县乡机构改革中,加强和充实农村一线的涉农服务机构。还可以实行轮岗、下派制,教师、医生,农艺师、兽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每三、五年到农村服务一年,刚参加工作的必须先到农村服务一至两年。还应该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此外,还要倡导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到农村开展志愿服务,而且要调整目前一刀切式的教育改革,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网点和师生比例。 早在上世纪前半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者晏阳初针对农民“四大弱点”提出的“四大教育”,看来至今仍没有过时。这些年我们功利主义色彩太浓,过多地强调实用技术的培训,而忽视了农民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尽快补课。 我们应该认真检讨现行教育制度,改变为城市培养精英的教育模式。首先涉农高校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其次吸收过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有益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农村实际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的人才。 建设新农村,最靠得住的还是乡土人才。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和使用乡土人才,同时鼓励并奖励农民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这应当成为我们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 借鉴韩国和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它们有三条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培训“新村指导员”,然后通过指导员带动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城乡互动和交流,城里的企业、机关、学校等与农村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一对一的人才、资金等帮助(前不久,在北京也出现了“北京•兰考城乡互动第一团”);三是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即“农业协同组织”(农协),然后通过农协招募各路人才(台湾的农协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此外,欧盟从1962年开始实行统一的农村政策,加强对农业的公益性服务,以及国外众多利用NGO组织为农村提供智力支援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李昌金) 《小康》杂志 2006.10 相关专题: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