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台湾炒作大陆军事动向 披露所谓两岸统一时间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00:02 环球时报

  台湾倒扁声浪稍有减弱,台湾当局的“台独意识”立刻故态复萌,想要在“去中国化”和“营造大陆武力犯台气氛”这两方面大做文章。10月26日,台湾两大报《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突然都大幅刊登了有关大陆“对台军演”等消息,并报道苏贞昌主管的“行政院”通过“第一个‘去中国化’的法律修正案”。一时间,“统独”问题似乎又成了最重要的议题。

  第一个“去中国化”的“法律修正案”

  《联合报》报道说,“行政院院会”25日通过了台湾“第一个‘去中国化’的法律修正案”,将现行“民法总则及施行法”中“服从中国法律义务”等文字删除。“行政院长”苏贞昌强调,这些修正主要是为了确保台湾的“主体性”。据悉,苏贞昌在会后强调:“国家名称是国家的表征。使用与其他国家明确区隔的名称,不仅有凝聚国民意识的政治意义,更有凸显‘国家地位主张’的国际法意义。”

  “行政院”高层表示,苏贞昌推动“去中国化”的正名政策,已完成约七八十种“行政命令”的修改。但“法律”的修改牵涉到“立法院”,因此,“法务部”选择较可行的“法律”先修。据悉,此次通过的是“民法第一编总则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及“民法总则施行法第十二条、十三条修正草案”,内容是将其中的“中国”用词改掉。苏贞昌说,“民法”条文上有“服从‘中国’法律义务”及“在‘中国’设事务所”等字眼,早就该修正,希望“法务部”积极协调“立法院”,尽速通过修正案。

  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台湾当局步步推进“去中国化”的一部分。从把“中正国际机场”改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到逼“华航”改名“台湾航空”或“福尔摩沙航空”,再到这次修改“民法”中有关“中国”的用字,台湾当局一步步地往前走。选择握有“行政权力”的领域大力推行,大大提高了“正名”得逞的可能性;拿敏感性不是特别强的企业和岛内“法律”开刀,也可以防止来自外界的强大压力。

  苏贞昌和民进党当局急于在此时搞“正名”,舆论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考虑。首先,是苏贞昌为了个人政治利益,使劲取悦激进“台独”势力。就在陈水扁、李登辉还在为争当“台独第一人”争执不下之际,苏贞昌抢先一步采取行动,壮大他在即将摊牌的民进党2008年“总统候选人”角逐中的支持力量。其次,转移外界对民进党贪污案件、近日苏贞昌本人和“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关于“陈水扁涉案就下台”言论的注意力。此外,“去中国化”、“正名”是整个“台独”阵营培植“台独认同”、树立“台湾主体性”,进而实现“台独建国”的“台独工程”的重要前提。

  值得关注的是,国亲两党首次在“去中国化”的条文中向民进党作出让步。这可能是因为在选举临近之际,国亲也希望在巩固基本地盘的前提下,多争取一些中间甚至是浅绿的选票。

  不过,“正名”进程对台湾当局来说似乎进行得并不顺利。《联合报》也称,“行政院”推动“去中国化”,要求各“部会”每季将执行成果上报,不过到目前为止,“国营事业‘中字号’的正名,如中华航空、中钢、中油等进度颇为缓慢”。

  炒作“2020年解决台湾问题”

  就在推动“正名”运动的同时,台湾媒体似乎又吹起了“大陆要武力犯台”的风。《联合报》分别报道了“东海舰队实弹军演五天”、“2020年解决台湾问题”等新闻,还配了解放军战车行进的大图片,使得大陆军演与“解决台湾问题”挂钩,给人造成“台海军事冲突危险重重”的印象。

  《中国时报》同一天则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大陆武力快速进步”,用大半个版面报道了三则“大陆加强武力发展”的新闻,一个是传解放军购买50架苏—33舰载机,一个是大陆与乌克兰合造气垫登陆艇,还有一个是说大陆研发武器,“强调自筑铁壁铜墙”,版面配了一张苏—33在航母上的大照片,企图造成大陆“正在发展航母、登陆等武器设备,对台湾有军事进犯压力”的印象。

  据台湾《联合报》引用大陆“军方人士”和“接近中南海人士”的消息称,自现在至2020年,大陆致力于发展经济,只要台湾当局不搞“台独”,两岸可相安无事。该媒体称,大陆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及任务,“实际上也是解决台湾问题一个初步时间表”。文章援引大陆“军方人士”的话说,今年解放军军演加重实战,以实战考核部队,“这与以往不同”;考核采取实兵检验性演习方式进行,环境、内容、课目更加贴近实战……“目的即为因应未来台海可能出现的紧张局势。”

  事实上,岛内关于“两岸统一时间表”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2000年,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2005年两岸可能发生军事冲突,“到那时大陆对台采取军事行动之际,有70%拿下台湾的可能”。同期,民进党撰写的“兵力规模研究报告”指出,“未来5到10年将是两岸的高危期”。2001年,有人针对2000年大陆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分析说,这是大陆“已经制定了两岸统一时间表的一个明显信号”,“最后期限”很可能是在2008年之后。2004年,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称,大陆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强调“2020年前后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引起台湾当局的强烈关注,陈水扁迅速指示“国安会”和“陆委会”等部门进行评估分析。2005年,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期间,岛内舆论分析说,这是“为台独画下红线,为统一定下时间表”。有关专家指出,根据台湾当局的设想,在2008年左右两岸力量对比达到趋同,2015年大陆初步具备对台海的控制权,2020年大陆已获得台海的压倒性控制权。台湾对此反复炒作以期获得岛内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这个时候再次抛出这样的论调,可能也有为了赢得选举的考虑。民进党在目前已经失去岛内议题主导权的情况下,希望多打两岸牌来吸引民众。

  军购案,美国发出“最后通牒”?

  不过,有专家指出,跟以往曾经出现的报纸、电视全面大幅播报“大陆军事威胁”的场面相比,这次只有少数媒体跟进报道了类似消息。可见,岛内民众也不那么关注这些渲染“大陆军事威胁”的报道,有关大陆军事实力、武器装备等消息,是那些武器迷与军事杂志所关心的,而不再是“台海军事冲突”的关键因素。很多岛内民众认为,现在“台独”在台湾已经走到“只剩一张嘴”的“垂死边缘”,所以台湾不需要向美国采购数百亿美元的武器,“哪里有什么两岸军事冲突的危机呢”?

  前台湾海军中将兰宁利认为,这都是民进党和美国想要推动对美军购案过关的阴谋。他说,每当台湾当局想压迫“立法院”通过军购预算案时,都会对外界透露许多“大陆军演、对台军事威胁”等相关消息。目前正值“立法院”讨论军购案,实在不能忽略这方面的可能性。

  巧的是,“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26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强调台湾必须在秋天之前通过军购案。台湾媒体称这是美对台的“最后通牒”。据报道,杨苏棣说,这5年来台湾与大陆的军力越来越失衡,而且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后,新的总统会重新审视对台的军售案,美国认为现在是通过军购案最好的时机,不然就错过了。他还指出,美国会密切注意军购议题的发展,“看谁利用军购案搞个人的政治利益”。对此,台湾“行政院”发言人说,杨苏棣的谈话显示军购案已拖延太久,他再次表达时间的紧迫性。国民党方面则表示,支持在这个“会期”通过合理的军购预算案。

  赖斯重申美国立场

  刚结束出访的美国国务卿赖斯表示,美国信守一个中国政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也将履行“与台湾关系法”的有关义务,帮助台自卫。她还表示,大陆与台湾保持对话有助于改善东北亚的安全。

  近期,台湾当局在“去中国化”等问题上动作频频,美国已经通过白宫发言人表示美国不支持的态度,但并未能使台湾当局放缓“去中国化”的步伐。赖斯讲话重提一中原则,不排除有警告的意味。不过,台湾当局似乎更看重那句“协助台湾自我防卫”。台“外交部”发言人26日表示,台湾当局“欢迎赖斯重申美国协防台湾承诺”。“台驻美副代表”邓振中也指出,赖斯公开表示对台政策“配套完整不可分割”具有重要意义,认为赖斯持续鼓励两岸对话、重申美对台协防义务,台湾对此表示“欢迎与感谢”。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26日表示,美方应恪守并履行承诺,与中方一道,明确反对和坚决遏制“台独”,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与中美关系大局。

  尽管赖斯的话似乎让台湾当局很高兴,但美国一份最新的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美国民众反对出兵协防台湾。“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所做的“如果大陆打台湾,美国人到底帮不帮台湾”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1%的美国民众反对美国出兵干预,只有32%的人赞成出兵协防台湾。这份民调显示,虽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也支持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扮演积极角色,却不愿意为了台湾,让美国士兵去送命。本报台北特约撰稿人 萧师言 本报特约记者 于扬 李俊峰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台湾当局“去中国化”
台当局“驻外单位”悄悄改英文名称
  民进党当局不顾多年来海外侨胞的反对,推动机关“去中国化”正名,数月前鬼鬼祟祟更改几个“驻外单位”的英文名称,引起纽约侨界强烈不满。[详情内容]
.........................................................
各方评论
综述分析
“去中国化”毁了台湾经济 让台湾变得更穷
  《联合报》指出,陈水扁当局一直坚持“去中国化”,拒绝“三通”和直航,使两岸的经济关系没有快速发展,台湾产业和民众孤守一岛,断了许多生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