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入世五周年回顾:WTO规则改变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09:55 《决策》杂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运宝 徐浩程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

  入世五年来,中国在分享WTO“经济红利”的同时,发生了许多不可逆转的制度性变化,政府“变法”与观念转变同时进行。那么,过渡期结束之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五年过渡期结束,只是历史的一个横断面。在中国即将跨入开放的新阶段之际,对WTO,既不能理想化,寄望它能帮助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妖魔化,看作是洪水猛兽。

  中国入世,政府必须首先入世,加入WTO时的承诺为国内改革提供了催化剂,所以,本刊将入世五周年的焦点对准政府。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2001年中国入世前后,讨论的焦点是“WTO规则将如何冲击中国”,五年过后,话题的中心变成“中国将如何改变世界”,西方媒体语言的变化折射出嬗变的过程。

  “入世对中国的影响,不会是立竿见影、一夜之间发生的。中国入世的那一天,是很平常的一天。”龙永图曾这样告知国人。同样,五年过渡期结束,依然会是平静的一天。

  站在五年过渡期结束的时间节点上“顾后瞻前”,我们坚信:WTO规则正在改变中国,中国也正在改变世界。

  五年轨迹

  本刊记者 王运宝

  “现在正是中国回顾过去五年的好机会。而我本人也想来看看中国入世五年来发生的变化。……这次来上海,好像突然跨越10年到了未来一般。”这是WTO“当家人”总干事拉米,在上海参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时对中国的赞誉。

  9月4日,拉米在北京送给中国

商务部长薄熙来一个精美的“生日
蛋糕
”———恭喜中国入世五周年。拉米亲临中国“送蛋糕”,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曾把中国比喻为世界贸易领域内的“大象”,大象如果走进了瓷器店,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入世五年来,中国以相当平静的心态稳健地与WTO接轨。当中外人士共同举杯庆祝时,一连串的变化叠加成五年的轨迹。

  五年“试车”得分几何

  “总的说来,中国的成绩是A+”,拉米给中国入世五年的表现打出高分。相比之下,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薛荣久的比喻更形象:“中国入世,如同一辆换了马力强劲发动机的汽车,行驶在世界经济快车道上。”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这辆汽车将真正离开“试车场”,进入高速公路之际,中国的“试车总结”得分几何?

  对于中国的入世“成绩单”,原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概括最具典型性,他认为,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主要来自信心效应与观念效应。的确,自从160年前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的漩涡”以来,从来没有拥有今天这样的信心与底气。这份底气首先来自全线飘红的宏观经济,五年来,中国分享了WTO的“经济红利”,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同时,中国用自己的实践树立了一个“重承诺、负责任、守信用”的大国形象。在履行承诺方面,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9.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陈泰锋博士认为,中国实现了由“观察员”到“正式成员”的角色转换,五年来中国经历的变化可概括为:从“局外”到“局内”的角色转换,从“感性上的模糊”到“理性上的接受”的观念更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面对”的行为方式转变。可以说,五年时间中国已经基本适应WTO的土壤与空气,开始开花结果。

  作为中国WTO研究的知名专家,薛荣久的总结具有代表性,采访中,他告诉《决策》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入世首先是对中国贸易的影响,通过贸易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大发展力促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政府改革,因此,他认为:入世实现了以开放促改革,而且,打90分是不为过的。对此,龙永图的概括“入世是国家的一笔财富”颇为恰当。

  更重要的是,WTO的一套外生法律规则体系嫁接到中国的法律、政策体系中,并加以转化为国内法的过程,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推了一把,同时生成了针对改革的一股内生推动力。可以这样说,WTO五年,带给中国的最大收获是中国政府坚定地走上了法治政府的道路。

  预想与现实的落差

  “入世五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原外经贸部研究院院长、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志海这样告诉《决策》。如果对入世五年来的经济数字进行简洁概括,最大的描述词一定是“突破”: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0000亿美元;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0000亿美元;2005年财政税收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2004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分别突破5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不堪一击。

  但是在2001年前后,当时分析WTO对中国的冲击几乎成为“显学”,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按照多种模型进行预测。然而,五年来,曾经预想的冲击未出现,反而由于入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还促进了中国产业本身的发展,以至于有的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中国经济从来都不相信数学模型。”

  为什么预想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如此大的落差?

  首先,准备充分是大家普遍一致的观点。从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开始进行了15年谈判,谈判的过程,也是中国政府、企业、专家和普通大众逐步学习、深入了解WTO的过程。各级政府也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学习、宣讲世贸组织的规则知识,薛荣久告诉《决策》:“如果从了解和研究的深入程度来看,中国在世界上是比较少的。”同时,中国的舆论宣传掀起一次次高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郑志海告诉《决策》“像中国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WTO的规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就连拉米都感到惊奇的是,在中国的偏远地区,很多人都知道“WTO”,其深入程度远远超过欧盟。

  入世前的诸多判断和预测,主观色彩过浓,感性认识较多,理性分析不足,就是第二个因素。入世之初“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二元思维,束缚了大多数人的分析思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认为,老是琢磨入世带来什么好处,或者带来什么灾难是对WTO的一种误解。实际上,WTO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联合体,它要求所有国家都要实行市场经济规则,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入世主要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运行规则的调整,所以,不能简单以好或是坏来评价入世的状况。而大家都在争论的关税降低问题,陈泰锋分析认为,关税降低了,就一定会带来冲击吗?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中国开放的渐进性,是第三个方面。入世本身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入世后中国的开放也绝非是“全面毫无保留”的开放,而是按照入世承诺逐步地加大开放。况且入世承诺中的很多规定,本身就隐含了许多内在的保护机制。

  更重要的是,当初很多的分析低估了中国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是第四个因素。到2001年,中国已经改革开放23年,在对外交往中积累起大量经验,具有很强的适应力。但是很多人在夸大WTO对中国冲击的同时,压低了中国本身的能力,对两者的判断出现明显错位。况且,很多人忘记了WTO是公平的舞台,中国对外开放的同时,他国也必须对中国开放。

  最后就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已经非常“中国化”了,绝大部分不是因为中国加入WTO才进入的,有的已经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要说“冲击”的话,在加入WTO之前就发生着。实际上,中国加入WTO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松开了它们身上的政策绳索,“松绑”之后的跨国企业,把全球化的东西更加顺利和有效地带进了中国。

  过渡期结束意味着什么

  曾经有专家对中国加入WTO的五年路径进行了这样的总结:入世第一年关注的中心是WTO规则对中国的冲击;第二、第三年是如何履行承诺;第四、第五年是如何应对反倾销贸易摩擦。那么,五年过渡期结束之后呢?中国WTO研究院发布的《中国WTO报告(2005-2006年)》,将中心主题确定为“走出去”,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过渡期结束,首先在宏观上意味着中国进入到更加全面、更广范围的对外开放,不管是用什么词来概括,其主旨都是同一的,中国的开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不仅对外资,对内资也会加大开放。如此一来,会进一步打破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垄断资源的状况,与之相对应,将加快推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由“指挥式”向“服务式”改变。

  宏观上整体的开放,必然引起中观层面的诸多变化。最容易感知的是产业,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会成为各方争论的“沸点”,与技术有关的贸易壁垒将时时撞击中国企业的敏感神经;农业问题仍然会是“不落幕的争论场”。

  但是,对于经济产业的冲击,普遍认为是在日常中慢慢改变,不会是疾风骤雨式的冲击。首先这与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战略取向相一致,全面开放不是“休克疗法”;其次,经过五年的“洗礼”,中国企业与政府已经在实战中熟悉了WTO的规则。而且中国的开放之路已经是大踏步前进了,比如农业关税已经降到15%左右,在WTO成员国中是最低的国家之一;服务贸易方面,160类中已有100多个开放,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水平。

  微观上,为了改变广受WTO成员诟病的政府决策透明度问题,专家咨询会、听证会、民意调查等等都会更多地登场并逐步完善。

  开放带来的必然是与外界交往的机会更多,也更加便捷,外国商品与外国人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人将有更多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多的企业也会走出去,但是,企业到哪里投资?投什么资?合资还是独资?薛荣久告诉《决策》:“走出去之前需要首先回答这几个问题。”除此之外,中国人走出去之后如何树立中国的形象?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如何走出去?都需要在过渡期结束后深入思考并逐步形成方案。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开了一个好头,每个游客背后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形象,也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入世之初,龙永图曾这样告知国人:“入世对中国的影响,不会是立竿见影、一夜之间发生的。中国入世的那一天,是很平常的一天。”同样,五年过渡期结束,依然会是平静的一天。借用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流行语,过渡期结束后,仍然是“舞照跳、歌照唱、钱照赚”。如果用一句唐诗来形容的话,入世对中国的影响与改变是“润物细无声”。

  但是,中国还必须直面一个束缚手脚的“锁链”,就是WTO成员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一般认可可以维持15年。中国政府为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所作的努力,被看作是第二轮世贸谈判。第一轮解决的是“入世”问题,第二轮就是要解决“入市”问题。过渡期结束后,“入市”的努力仍然是“关山千重”。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走出去,不仅仅只为WTO增添几分“东方魅力”。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入世 中国”的相关新闻
美商务部长肯定中国入世成绩 (2006-11-20)
中国欢迎越南入世 中美之间总体经济利益平衡 (2006-11-15)
美总商会报告称中国履行入世承诺进步显著 (2006-09-29)
龙永图称中国入世无过渡期 跨国企业是本土企业 (2006-09-29)
世贸总干事称中国完全履行了入世承诺(图) (2006-09-05)
世贸总干事称中国完全履行了入世承诺 (200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