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钱还有什么在消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1:45 南方周末 | |||||||||
黄小伟 经济版块记者 房间里有4个人,3男1女。 左边靠近电视的那位姓郑,是一名40岁的下岗女工。在她的旁边是老叶,以前是开五金店的小老板,再左边是老黄,其实他并不老,也就30多岁,曾经是某个村的支书,现在是
这个场面有点像医生接待病人。他们不停地说,我用潦草的字迹记录下来,但我没有方子可开,惟一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遇到的麻烦。 确切地说,是我通过不同方式把他们从这个城市里找到,并召集在这里的。更确切地说,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先找到我,我才出现在这个城市里的。房间里的3个人都是当地一起民间融资案的受害者,他们投资的数额不等,但拥有着相同的命运——他们都已因此倾家荡产。 我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他们都问同一个问题:有用吗?我说你不试怎么知道没用,所以他们就来了。 郑姓女工有40万元可能一去不返。我惊诧于在这个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的城市,她怎么有这么多钱参与民间信贷。她说,这笔钱包括她自己这些年积攒的十几万元,父母一辈子的积蓄3万元,38岁的尚未结婚的弟弟卖房款8万元。 她说在这个城市民间借贷很正常。她之前也经常把钱借给一些公司,获得比银行高出5倍左右的利息,但是以前不会一次性借出这么多。这次是听了一个非常信任的朋友的规劝,而这个朋友恰恰是这家民间借贷公司的财务,并且也把钱借给了公司。所以她就非常放心地把钱全部投了进去。 在风声日紧的时候,这位朋友仍然拍着胸脯对她说,那都是谣言,她相信了。后来她得知,在资金链彻底断裂之前,这位朋友就已成功地逃了出来,但什么也没告诉她。 我问她有这笔钱为什么不自己去投资或者做点生意,她说得很干脆,自己投资收益显然没有民间借贷来得快,不费多少心思,以前很少出过问题。说着她就开始掉眼泪,然后问我,你说这钱还能要回来吗? 第二个开始诉说的是老叶。他开过五金店,但是挣了钱后就一直赋闲在家,靠积蓄过活。他本来想把70万元存入银行,以备不久后儿子出国时用。但是这家银行的信贷科科长找到他,劝说他不要把钱存到银行,而是借给那家公司,并说自己也有钱在那家公司。老叶相信了他,就这样,他陆续把280万元借给了那家公司,其中有100万是自己房子的抵押贷款,手续也是那位信贷科科长帮忙办的。 两个月后,没拿到一分利息的老叶在半夜被一个电话惊醒:出事了。瞬间,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谈到最后,他向我打听如何花最少的钱把儿子送出国。 该轮到老黄了。说实话,老黄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意志力最坚强的人之一。在2亿元的债务中,有他的650万元。而他在当地另一起融资案中,也有350万元有去无回。 老黄当了多年的村支书,与那位被抓的融资女老板是认识多年的朋友,现在很难判断老黄当初借钱给她是出于朋友帮忙还是人性的贪婪。总之在几个月时间里,这位女老板从他手上借走了700多万元,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老黄找朋友借的。 在最后的日子里,老黄也多次打电话催要借款,女老板一开始满口答应,但是承诺从未兑现,到后来就干脆不接他的电话。一日,性格温和的老黄终于逼急了,带上老婆孩子在杭州一家宾馆把女老板软禁在一间房间里,一连三天,双方都没有出这个房间门。女老板发誓、哭泣、求饶、以头撞墙,都没让老黄为之所动。 通过这种方式,老黄拿回了140万,但是从杭州回到家,他口袋里只剩下了7000元,因为那些钱在回家的途中陆续还给了朋友。老黄说,本来这些钱他也可以不还,但是他说良心上不允许他这么做。 在与3个人的谈话中,我有点迷惑起来。 这个城市所在的省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也是民间融资最活跃的地区。当初很多当地人都是靠着以血缘为纽带的民间融资创业起家,并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但现在,有官场背景的陌生人取代了血缘关系,创业的冲动也变成了完全的投机。人们一点点把钱聚起来,交到一个陌生女人手里,投到房地产生意中。最后,钱神奇地消失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一位研究当地民间金融的学者给我提供了一个答案——房地产的畸形发展让民间融资的传统轨迹发生改变,因为投机比投资钱来得更快。借钱发展企业的传统正在那个地方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信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