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无奈的文化“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06:00 光明网
鲍建国

  几天前在报纸上读到这么一则新闻:中国传统的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水浒传”、“三国”、“西游记”等均被日本企业抢注为商标。事件报道后,并没有引起意想中的震动,除了媒体网络上应时的舆论外,多数国人的生活依旧平静,时间的延续也只会使大家对此归于淡忘。令笔者困惑不解的是,向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当作瑰宝的国人此刻为何变得冷漠了,这确实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其实,外企“抢注商标”的事件在我国早已有之,不止名著,向“狗不理”、“杏花村”、“竹叶青”、“女儿红”等都已成了外企抢注的对象。每一次被“抢注”对国人而言无意是传统文化的一次“尴尬”。而国家在法规上的不健全也时常使得我们感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势单力薄,力不从心,面对着接连不断发生的“尴尬”,除了内心的愤慨的被逐渐“打磨”,我们所剩下的只有无奈的接受或者冷漠的对待——这正如同是溺水者一次次无力的挣扎一样,但话说回来,倘不去挣扎,生还就断不会有希望。对待这件事情,国人还是应该学着冷静地思考,在无奈的文化“尴尬”前,始终坚定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信心与决心。

  诚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正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针对青少年。他们的世界里,受到推崇的是美国

迪斯尼版的“花木兰”,《灌蓝高手》、《名侦探柯南》、《哈里波特》等外国的卡通形象,在图书市场上“引进版”图书更是高居图书销售排行榜;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中的孙悟空、哪吒等优秀动画形象却因赶不上创新潮流而发展缓慢,甚至失去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还有我们的传统的文化节日,“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月饼”成了中秋节的同义词,“吃饺子看电视”几乎成了记忆中春节的全部……传统的节日在文化内涵和风俗形式上正在走向虚空,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是模糊的概念,而从西方舶来的“洋节”却是大大地冲击着青年人心,传统节日没落没落的同时,“洋节”则大行其道,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格外受到大学生宠爱,常常引了大面积的“迎合声”……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民族的文化适当吸取其他文化的元素,对促进自身的发展是有利和有必要的,但在这过程中,需要以其自身不可动摇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当韩国人的“江陵端午祭”入选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端午节发源地的中国,作为最早开始过端午节的中国人就没有一次震动?更何况……当我们子孙今后要用钱去从外国人手中花钱使用自己祖先苦心经营几千年的“宝贝”,作为传承者的我们又该怎样地惭愧顿足呢?或许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要遭的遇更大文化“尴尬”。

  在“尴尬”的背后,有许多东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解放日报》在报道这则新闻时用了这么个题目“我们的‘宝贝’成为别人的孩子”,格外的别致且发人深省。假如说我们的名著是“宝贝”,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更是“宝贝”。与物质产品不同,精神领域而言,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假如他们接受的中国古典名著是经过别人重新演绎的东西,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别人的“孩子”,如此还会认同自己的文化吗?一个民族让外国掌握话语权,那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近邻韩国人的做法值得借鉴:韩国自60年代开始就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文化遗产被当作是“无形文化财产”被保护起来,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因为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将使民族文化逐渐枯萎失传,使民族精神受到抑制,那么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更当应该行动起来捍卫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毕竟作为一个民族必须有可世代延续的独立精神和价值体系,才能形成自身的民族凝聚力,面对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们更应该保清醒的头脑,善待和保护好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更应该加强在年轻一代间的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无奈地无接受文化“尴尬”,但不应该放弃,要始终能发自心底地自觉去保护我们传统文化遗产,一颗心要坚定……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宝贝”真成为了别人的孩子,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最大悲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