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抗战专题专题 > 正文

80岁老人回忆抗战:路见鬼子未鞠躬脚背被戳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0:11 新京报
80岁老人回忆抗战:路见鬼子未鞠躬脚背被戳洞

  陈士起14岁时独身来到前门大街做学徒工,60多年后老人欲将抗战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提醒后人不要忘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80岁老人回忆抗战:路见鬼子未鞠躬脚背被戳洞

解放前的前门城楼。(资料图片)


  前门大街学徒工陈士起回忆北平沦陷岁月,表示当时心痛大过伤痛

  人物档案

  姓名:陈士起

  年龄:80岁

  身份:商业系统退休职员

  抗战经历:

  战争爆发时,陈士起12岁。两年后,陈士起独身到京做学徒工,一直到抗战胜利。

  期间,如果不是有非办不可的事情,陈士起总被掌柜要求呆在店内不准出去。

  1939年,14岁的陈士起经同乡介绍,从老家河北交河县(今泊头市)独身到北平,在前门大街一间杂货店里做学徒工。从前门车站下车到他学徒的杂货店,仅有两站远的路程,一路寻去,他的眼中满是扛枪行走的鬼子兵和“白帽子”(指汉奸),还有各家店铺外挂着的“膏药旗”。

  和以往在农村时不同,在这里,陈士起不能一见到鬼子就远远躲避。从这一年起直到抗战胜利,他都在前门大街的这家杂货店中做学徒。

  送鸡毛信获奖砚台

  家里的两只蛋鸡,在一次鬼子扫荡时被抓走,一家三口的生活没了保障

  陈士起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弟弟艰苦度日,他记得,1937年以前,家里有两只蛋鸡,平日里油盐等生活用品都靠卖鸡蛋的钱来接济。虽然当时村子里没有鬼子驻点,但由于鬼子不定期会来村里扫荡,实行的是“三光”政策,因而一听到鬼子进村的风声,大家就会立刻隐蔽起来。

  1937年至1938年间,陈士起有过一段在村子里当儿童团长的经历。

  有年秋收前的一个下午,村长把陈士起叫到家里,里屋走出一个黑红脸庞、腰系武装带的中年汉子。中年汉子摸着陈士起的头说,有一个重要任务要交给他,必须在天黑前把一封信送到田家庙。田家庙在村子四里开外,陈士起向他保证,“一定送到”。

  因为这次送信,使地下党组织避免了重大损失。后来,那个中年汉子奖励了陈士起一块小砚台。直到现在,陈士起依然保存着这块砚台。

  家里的两只蛋鸡,在一次鬼子扫荡时被抓走,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没有了保障。为了家里减少一个人吃饭,更为了让自己活命,陈士起的母亲拜托同乡给他介绍了一份前门学徒的工作。

  不敢和日本人讲价

  每当日本人进店,掌柜或者大师兄马上出来接待,就怕照顾不周

  前门一直都是繁华之地,日统时期,各家店铺虽然生意因为战乱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地区,表面上依然显现着繁华。陈士起回忆说,许多现存的老字号,像张一元茶庄、南庆仁堂、同仁堂,还有大栅栏里的“八大祥”等,当时便在,“人来人往的也很多”,一些与日伪政府亲近的达官贵人或者日本士兵军官时常出现在前门沿街的各个店铺当中,挑选着各式中国物品。

  但在繁华背后,陈士起发现,大街上弥漫着一种萧条的气氛,游荡在街头端着破碗的乞丐时常可见。各个店铺生意都不是太好,人们都对不明了的时局心存不安,一些大店老板都会把剩余资金抽调到外地。而他所在的店铺,仅仅能勉力支撑,“每天的营业额仅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元,刚刚能够日常进货和员工开销”。

  店里头时常有日本人光顾,购买绸缎布匹带回日本做和服。平时,陈士起和师兄们站柜台,每当日本人进店,掌柜或者大师兄会马上出来接待,“点头哈腰的,就怕哪里照顾得不周,价格上也基本上是日本人说了算,盼着他们尽快走”。

  脚背遭枪托用力砸

  他强忍着痛站起身,给那个鬼子兵鞠了个躬后,才得以脱身

  当时无论进出前门大街,所有人都必须从正阳门的城门洞中经过。门洞下,是持枪而立对过往行人检查的鬼子和“白帽子”,进出行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在陈士起左脚背和小腿连接处,有一处铜钱大小的伤疤,这便是当年日本兵留下的伤痕。记不清是1941年还是1942年的春天,日本鬼子在城门洞拿枪站岗。陈士起从前门外办事回来,路过其中一个鬼子兵时,一日军大声叫道:“八格牙鲁”,突然用枪托用力向他脚背砸下去,顿时,陈士起满脚是血,伤口处的整个皮肤都翻了起来,陈士起疼得蹲在了地上。

  当时的陈士起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害怕得很,可是日本兵就是不放他走,嘴里头大声用日语骂着。这时,旁边一个经过的路人急忙对他说,“赶紧给太君鞠躬!”陈士起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因为没有鞠躬才被打。

  他强忍着痛站起身,给那个鬼子兵鞠了个躬后,才得以脱身。回忆至此,陈士起躬身抚摸着自己的伤痕说,当时,心里的疼痛大过伤口的疼痛。

  店铺被迫挂日本旗

  关起门后,陈士起他们就会把“膏药旗”扔在地上,甚至还会蹬踏几脚

  日统时期的前门大街,和其他沦陷区一样,时时处在紧张和恐怖当中。

  每逢日本有重大事件时,前门满街的店铺都会被强迫挂上日本国旗。而每当夜里,陈士起和师兄弟们把这个旗子收回店中,关起门后,他们就会把这个“膏药旗”随便扔在地上,甚至还会蹬踏几脚。

  1945年8月15日下午,报童满街叫卖着号外,“日本投降了!”在店铺里,陈士起能够看见很多人抢着买报纸,个个喜气洋洋的和过节一样。当天,陈士起这家店前的“膏药旗”,被他和师兄弟们扯下,撕烂后一把火烧了。其他店铺前的日本国旗,也都被北平百姓,以同样的方式扯下毁去。

  第二天,前门大街出现了游行的队伍,北京学生和市民,欢呼着祖国的胜利,陈士起在店里也深受感染,“你说我们当时有多高兴就有多高兴!”

  解放后的陈士起先后做过教师、工人、职员,1985年从商业系统退休。目前,他居住在新街口的一间平房中,平日里如有空暇,他会来到前门大街,站在前门牌楼下,望着车来车往的前门,感慨着这一条商业大街发生的点点滴滴。

  新闻背景

  清代乾嘉时期,是前门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店铺如林、商贾云集,大街两侧有各种店铺120多家。从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夕,前门地区的商业仍保持旺盛势态,成为全市的金融中心和近代新兴的综合商业中心。

  日军占领北平后,颁布了许多禁令,严禁货物向外省市流通,北平的工商业遭到沉重打击。

  记忆关键词

  物价

  日伪统治时期,市场混乱,一夜暴富或者一夜倾家荡产的事情很常见。陈士起当时听说过一个事情:有一人借高利贷进了很多货物后,市价突然暴跌,因无力还贷,这人被迫上吊自杀。结果在他自杀的第二天,货物价格突然暴涨。

  良民证

  陈士起刚到北平没两天,就在当时的警察局办了一张良民证。良民证和现在的工作证一般大小,黄色的一张纸,上面贴着个人的照片。为了活命,无论在店里还是出门办事儿,陈士起都会贴身携带着这张良民证,随时防备鬼子的检查。

  防空警报

  徐士起说,当时走在前门大街上,突然会听到刺耳的防空警报声。路上能看到日伪军满街奔跑,而行人则必须站在原地禁止随意走动,直到警报解除才能继续行进。——据陈士起口述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王海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张涛

  相关专题:新京报抗战专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