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40年内到中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15:03 浙江在线 | |||||||||
神秘而又光芒四射的诺贝尔奖是如何评出来的?什么样的人可能会得诺贝尔奖?3月23日,4位来自瑞典的诺贝尔奖评选团成员来到清华大学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在演讲结束的时候,评审委员肯定地说,“清华学生在今后40年内会得诺奖”。 近年来,“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种背景下,听到诺奖评委如此美妙的预言,估计国人尤其是清华大学的师生肯定会为之欢欣鼓舞。然而,过细
首先,4位来自瑞典的诺奖评委对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实力究竟了解多少?我看顶多略知一二。他们对历届清华毕业生目前的学术水平与工作状态,估计也只可能停留在“听说”的层面。就理工科而言,尽管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军地位,但据此就断言多少年内清华学生会拿诺奖,这话是不是说得太绝对了一点?网上的相关资料表明,在1901年到1910年的十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就没有一位出自哈佛大学(键入“诺贝尔奖”即可查阅)。所以,说某个国家一流大学的学生必定与诺奖有缘,未必是一种科学的预见。 再者,诺奖评委又说“中国人可能会在文学或是和平方面获奖”。众所周知,文科历来都不是清华大学的强项。在当下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作家中,毕业于北大的倒有那么两三位。在文学艺术界,好像还没有出现几个“清华才子”。至于诺贝尔和平奖,按照惯例大都授予国家政要。眼下,尽管清华毕业生从政乃至身居高位的不少,但依照目前诺奖评选的政治取向,中国人获此“殊荣”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太大。因此,对诺奖评委向清华学生预支的褒奖,只能看成是一种带有客套色彩的鼓励。 某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实际上是对他所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全面评价。这个奖项既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更是一个国家在推动原始性创新研究中处于某种国际领先地位的标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安排,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冲击诺奖的创新意识,而不能一味寄希望于某几所名牌大学。因此,绝对不能把诺奖评委某些听上去很爽的预言太当回事。 作者:徐林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