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焉能让“节约可耻,浪费光荣”成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00:03 红网

  今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的胡帆、王毅、谢静等15名学生组成调查组,调查学校食堂的浪费情况。调查从新校区的学生食堂南园餐厅入手,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他们根据调查结果估算,该食堂一年倒掉的饭菜价值上百万元。在归纳浪费原因时,有一种说法尤其让人吃惊,原文写道:此外,还有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学生,每次吃饭都故意剩一点儿,原因竟是怕别人笑他们吃得太干净,说他们可能穷怕了,没见过饭菜。(4月9日《中国青年报》)

  “比浪费更可怕的是漠然”,这是调查组得出的结论之一,无独有偶,我在阅读2005年9月12日《长春晚报》上的《大学里的食堂——粮食浪费现象相当的普遍》的报道时,也读到了与此一模一样的句子。胡帆发现,浪费非但不是让人羞耻的事情,反而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武汉科大的一些学生如是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点饭菜可以理解,用不着这么斤斤计较”、“我国是农业大国,这点儿粮食算什么?” 长春某高校的学生说:“我花钱了,想倒就倒。再说了,浪费粮食有利于扩大内需。”另一位同学帮腔:“现在粮食这么便宜,如果我们再节约,粮食的需求量就会更少,农民岂不遭殃?吃不完就倒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爱国,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就这样,贴在部分高校食堂墙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宣传口号在相当部分大学生心目中改写成了“节约可耻,浪费光荣”。于是乎,有钱的同学浪费,如那位点了一份土豆烧鸡,一份糖醋鱼,一份油麦菜,一碗鸡蛋羹,外加二两米饭,又只吃了一点点的晓燕同学,没钱的同学也浪费,就像上述那位为面子而浪费的同学。可怕的不仅是漠然,而是铮铮有词的辩解,而是把浪费与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和爱国联系一起往脸上贴金。浪费不仅有理,而且光荣,有这样的高论作注脚,浪费要想不成为校园时尚也难。

  勤俭节俭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今竟然成了“没面子”的行为,奢华浪费从来作为一种为人所不齿的陋习,而今竟成了一种光荣的时尚,世事颠倒至这个程度,表明了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念业已严重错位。有论者说,其实,节俭不是小气,也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平凡的风度”。为摆脱贫困而节约是一种本能;为养成习惯而节约是一种毅力;为形成文化而节约是一种美德;为打造文明而节约是一种品格;为促进社会发展而节约则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诚哉斯言!

  三国的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大学生切不可把节约视为等闲之事,而是要把节俭看成是修身养德的必备条件。朱熹的告诫值得记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曾国藩之所以被史家誉为“一代完人”,仰仗的是他一生持身严谨,克勤克俭。有次一位老家来的侄子找到他要事做,在吃饭时曾发现侄子没把一粒谷壳里的米剥出吃掉,就打发他回去了,他认为一个不懂得珍惜一粒粮食的人是没出息的。著名作家张抗抗说:“我可以舍得用很多钱去帮助别人,却舍不得把一个好好的东西或事物丢弃。我不是为了钱而节约,而是为了节约而节约。节俭的品德,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毛泽东说:“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不仅是指对生产粮食的农民犯罪,也是对自己的操行品性犯罪。

  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

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国家重任的大学生应该从这个高度去认识理解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做起,砥砺自己的公民品格,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将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造福人民。

作者:王学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