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华:虚假就业率阻碍教育改革进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8:47 青年时报 | |||||||||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秘密。虽然整个社会都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一些高校仍然呈现出高就业率的“可喜局面”,其中奥妙在于就业率造假。近来,媒体不断披露出相关新闻,湖南、广东、北京、山东、安徽、江西等地的高校都有涉及,相关高校都以扣留毕业证、学位证为手段,迫使毕业生伪造就业证明,不交就业证明的,要么不给办理离校手续,要么把学生的户口和档案打回原籍。就业率造假现象如此大面积发生,足以显示出问题之严重。
就业率造假,首先违背了教育机构教书育人的宗旨,并暴露出少数高校管理者对诚信等普世价值的背弃。高等教育不仅是传递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人文情怀、塑造价值观的关键过程,如果高校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各种做人的道理,另一方面却逼迫学生弄虚作假,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紊乱。虚假就业、伪造就业证明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人格塑成机制,还严重败坏了教师、校长乃至高校的形象,甚至从根基上损害了教育的整体形象。 就业率造假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遮掩了教育领域的矛盾,阻碍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调查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下降了22%,与此同时,中国内地高校毕业生的供应数量却增加了22%。两个22%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市场不仅存在着需求不足的问题,就业环境也迫切需要改善,连年扩招的宏观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也难辞其咎。如果全国的高校都能够以真实就业率反映问题,则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对就业环境、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加以调整,各高校也应对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做出改变。就业率造假则遮蔽了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给高教规模的无理性扩张提供了虚假的理由;就业率造假还掩饰了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心理焦虑,导致人才市场调整和社会调节的普遍滞后。 为什么高校伪造就业率的现象如此多发?当然与功利而粗放的制度设计有关。教育部2003年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高校的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挂钩的环节多达18项,如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授权审核等,无论哪一条都足以捏住高校的命脉,但该文件并未规定高校就业率统计的合理方案。在就业形势严峻和教育政策不尽完善的双重压力之下,一些就业情况不妙的高校为了保住自己的经费来源,为了不让招生规模缩水,就只好给毕业生就业率“注水”。如此看来,伪造就业率现象并不能只由高校负责。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但是,目前这一资源出现了严重淤塞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在多个环节做出努力,如制定就业法律、打破就业歧视、拓宽就业领域和途径、调整高招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向等。如果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到高校身上,就业率虚高的现象就不可能避免。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蔡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