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冰:劳动教育缺失让现代孩子变懒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8:51 国际在线 | |||||||||
作者:甘冰 在南宁市一所小学考察期间,记者发现,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学校课间常常安排孩子拿起拖把、抹布清洁楼道、走廊扶手。但孩子们对此似乎并不领情。“我讨厌劳动,在家爸爸妈妈才不用我干活呢。”一名二年级的男生说。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懒了。”考察团成员里一名教育学专家摇摇头,“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劳动意识教育缺失造成的。” “谁的成绩好,谁就不用干活” 但家长们似乎并不这么想。 “现在生活好了,不能让孩子受那么多苦。”家住柳州市的张老太太说。她的孙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在家老太太连扫把也没让他摸过,有时连饭都得喂。 南宁市的龙女士也常常为自己27岁的儿子阿韦(化名)的吃饭问题担忧。每天不管生意多忙,她都要跑回家为儿子做饭,一天不回去,回来儿子肯定还饿着。从阿韦小时候起,除了要求阿韦学习,龙女士很少让他碰家务事,结果儿子长这么大了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懒得干。有一回,龙女士夫妇俩要一起出差,思前想后,只有打电话向娘家亲戚求助,让人到家给儿子做饭。 阿韦有7个表兄妹,最小的在上小学,最大的已经大学毕业。小到扫地、洗碗,大到买菜、做饭,他们个个对家务活都得心应手,除了阿韦。原来,龙女士娘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的成绩好,谁就不用干活。”阿韦的成绩从小名列前茅,因此自小大人对他宠爱有加。“怎么不学学阿韦啊,他的学习好”,“成绩不好以后就去扫马路”,这是大人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在这样的环境中,阿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尽管找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但生活却始终无法自理,令龙女士后悔莫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某个阶段是特别愿意劳动的 大学生不会剥鸡蛋、不会洗衣服……北京科技大学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新生开学,别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铺盖,一名女生却在那里哭,老师问她怎么了,她说自己不会挂蚊帐……近年来,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原先被家长看作“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意识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有专家指出,之所以会形成现在这种状况,与目前家长对家庭劳动意识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关系很大。 误区一:孩子劳动越帮越忙。采访中,一名家长对记者说,她的女儿要求自己洗手帕,结果弄得满地都是水,此后就再也没让孩子干家务了,还不如自己干更省心些。无意之间挫伤了孩子对劳动的兴趣。 误区二: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们总是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采访中,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一名姓武的学生家长就说,“学习落下了就很难赶上,是大事,会不会做家务倒是其次了。”另一名姓蒙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现在孩子们的压力都很大,她的孙女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开始写作业,写完家长还要修改,周末要参加英语、数学班,寒暑假背古诗、古文,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又怎么忍心让她做家务呢? 误区三: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等的事情,结果,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 误区四:现在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条件好的家庭对劳动意识的培养很欠缺,一些家长认为,过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今,家里生活好了,当然得让孩子多享几天福。 误区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些家长把干家务活当作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式,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室主任耿春华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有某个阶段是特别愿意劳动的,但如果家长不让他们干,错过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最佳时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懒了。 耿春华说,学习累了,在家适当做些家务,可以刺激大脑,缓解压力,对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里,可以培养一种责任感,珍惜家长对自己的付出,而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使孩子对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 不过,耿春华认为,劳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整个幼儿、青少年阶段,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了,但由于不能坚持,最终还是失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