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山人:“就业观念”并非从天上掉下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0:45 四川新闻网

  近读8月7日《成都商报》刊载的甘湾先生的《就业,就什么业?》一文有些感想。毋庸置疑,甘湾先生所论之核心无非又是所谓“就业观念”问题。这不仅是一些主管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负责人时时挂在嘴边的话语,也是一些政府新闻发言人时常搪塞记者的话语。且不说早已没有任何新意可言,有时甚至觉得像外交辞令那样令人反感了。

  “毕业就等于失业”,是近来常见于媒体和校园学生之间的流行语。值得庆幸的是,
敢于正视“失业”二字,已经是社会的进步了。过去我们对此扭捏了多久?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各种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其中,“就业观念”成为众矢之的。以下是笔者总结的种种言论:

  言论之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过去,就业时不要挑剔。不纠正就业观念,当然找不到工作了。

  言论之二,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改变观念,找工作就没有问题了。

  言论之三,大学生的潜意识中有个“大学生=白领”的公式,不改变这样的观念,找工作当然难了。

  甘湾君之论属于后者。不可否认,“就业观念”是就业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这种就业观从何而来?莫非从天上掉下来?当然不是,就业观从历史和现实中来。

  中国历来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当然在现实中反映在劳动者身上,“白领”、“蓝领”何止是“社会符号”?它涉及社会歧视。就业问题何止是市场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关系。就业观念又何止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呢?它涉及整个社会。如《南方周末》曾有报道: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关系就业在县一级更严重。”

  一个基本不需要付出社会培养成本的职位,要求使用一个花费了巨大社会培养资本的大学生,这是否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为何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应该要社会回报(况且这种回报还要继续付出代价)?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高报酬的工作的大学生到底错在哪里了?难道“人往高处走”不是一个规律?进而使我不解的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现在的教育是否仍是提供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之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其实质是社会需求与供应关系问题,是市场配置问题,不是就业观念的转变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是要发展经济,同时加强国家的

宏观调控,使国家的招生的计划与社会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使学校专业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学校的发展不是盲目求规模、求效益和产业化。同时,就业过程应该公开化、公平化,我想就业问题的解决是有希望的。(山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