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刘楚汉:治理“特权车”关键在人而不在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0:02 红网

  最近,有关部门开始对军车、警车等公务车辆的交通违法现象进行治理,力图解决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特权车”问题。那么,国外有没有执行特殊公务的“特权车”呢?政府又如何管理这些车辆呢?9月5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外国如何管理“特权车”》的文章对此作了详细地比较介绍。读后令人感慨颇多。

  我们有“特权车”,人家也有。可提到“特权车”,我们联想到的多是不管时间场
合的警报长鸣、一路呼啸,别人红灯我独闯,随意践踏交通法规等现象。而人家的“特权车”,可能也是警车、官车或救护、消防等公务车辆,唯一的区别是,它们的“特权”在执行公务时得到绝对保障,而在非公务时间,则自然消失,“特权”是一种严格的“有限特权”。

  显然,“特权车”往往与社会管理公共领域息息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保障它们执行紧急公务时的“特权”恰恰是公共管理高效有序的标志之一。这样的“特权车”少了很多可憎,多了几分严肃和可敬。

  问题的关键正在于,同有“特权”,为什么我们的“特权车”往往是终身“特权”,而人家的“特权车”却能很“自觉”地分清时间场合呢?这或许有关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关公民的整体修养,但在我看来,更离不开健全的制度约束。正如美国警车的标准配置包括摄像机和录音机,在执行公务时必须打开,以便摄录执法的全过程。这除了给警察留下执法证据,同样也是对警员自身的一种监督。给了你行使“特权”的权利,同时也就给了你接受监督的义务,这才是科学的制度设计。换个角度而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正是基于科学健全的制度设计才能逐步实现。

  治理“特权车”,我们没有少想办法,给公务车以特殊标志以加强监督就是很典型的一种。奇怪的是,这种制度北京实行过,陕西实行过,到头来不但不见效果,还被指责为让公务车增添了“特权”意识。看看人家,“特权车”多有醒目标志,如在政府的公务车车身上喷涂“政府用车”字样。为什么桔生淮南则为桔,桔身淮北则为枳?人家的“标志”能方便公务,而我们的“标志”却成了“身份象征”,成为了违章护身符呢?

  说到底,治理“特权车”,关键在人而不在车,车可以有特权,而人不可有特权。治理“特权车”,我们需要的也不是什么特别规定,而只需要真正落实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作者:刘楚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