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性的网民 成熟的政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2日11:38  《决策》杂志

  理性的网民  成熟的政府

  ■张道刚

  没有谁会怀疑来自网络舆论的力量。

  从稍显陌生的“俯卧撑”,到广为流行的“躲猫猫”;从房产局长的“香烟门”,到年轻市长的“抄袭门”……网络舆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夺人眼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谁也未曾想到,一次本不起眼的市长选举,通过网络的发酵和推波助澜,竟把一位刚刚当选的年轻市长推进了舆论的风暴眼。先是“背景门”,再是“抄袭门”,在3亿网民的“穷追猛打”中,饱受争议的宜城市长周森锋,被网络舆论推进了一扇前途未卜的“旋转门”。长达10天之久的“周森锋事件”,再一次全景式地诠释:在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下,网络舆论最终扩散为社会舆论,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原本被传统媒体忽视的新闻事件转变为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大事件”。

  类似的“大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网络舆论生发出的公共事件正在成为公共话语空间的一种常态,而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成熟应对网络公共事件,渐成政府官员的必修课。

  在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随着网络舆论由“愤青”式的青涩,走向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成熟,理性、平和、富有建设性的声音,正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在逐渐成熟的网络民主语境中,公权已经处于公众监督的阳光之下,不管掌权的人愿不愿意,权力的死角被一点一点地置于阳光下暴晒,对网络舆论漠然视之,可能引发政府信任危机,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从过去熟悉的“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转到现在陌生的“网络舆论场”,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极易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

  在沸沸扬扬的“邓玉娇案”中,巴东警方先后三次发布了案情通报,但“政府片面认为只要有不同声音就会导致公众思维混乱”的习惯性思维,致使网络舆论不断升级,进而演变成一起网络公共“大事件”。面对回应后的反弹,巴东官方开始三缄其口,舆论的议程设置权再次被网络主导,巴东官方陷入了成千上万网民排山倒海式的口诛笔伐中。从这起政府应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失败案例来看,由于不熟悉网络舆论规律,巴东官方在错过网络事件潜伏期的舆论引导之后,又失去了爆发期的有效应对,最终巴东被一步步地推向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无独有偶,年轻的宜城市长周森锋,在被网络舆论推进“背景门”时,起初选择了回避,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以“压力很大,希望媒体少些关注”,给出了整个事件中惟一的回应。此后,面对接踵而至的“抄袭门”、“香烟门”和“打伞门”,宜城官方给出的只是“挤牙膏”式的回应,而周森锋却选择了沉默应对。这种“挤牙膏”式的回应和沉默应对显然不能令舆论满意,公开信息的极度匮乏,让舆论的焦虑进一步发酵,人们急于知道事件背后到底掩盖了什么,由于宜城官方和周森锋本人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与能力不足,导致这起网络事件最终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而此前的“躲猫猫”事件,在如何应对网络公共事件上,给出了另一种回答。事件发生后,云南省委宣传部出面邀请网友组成调查委员会到事发地展开调查,体现了对网络民意的尊重和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的保障,而这种对敏感事件不与公众“躲猫猫”的诚意,是积极回应网络舆情、满足公民知情权的一种尝试,并成为官民在知情权问题上良性互动的范本。

  由此可见,网络舆论既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这就要求政府官员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还要熟悉网络舆论的规律,能够对社会网情、舆情作出科学而准确的分析判断,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机制,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动提供足够的空间。

  理性的网民必然催生成熟的政府,若此,乃网民之大幸,政府之大幸矣。■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网络 舆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