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新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3日15:42  中国新闻周刊

  2010·新经济

刘迎建,2010年12月5日摄于北京刘迎建,2010年12月5日摄于北京

  获奖理由★汉王科技的成长和成功,代表着一种由技术驱动和产品创新走向成功的可能性。而刘迎建的眼光和策略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立足于20年之后的市场。电纸书的成功,不仅仅是一种新产品的成功,更是出版社、媒体、网站等文字平台的成功融合,谁看得准,谁把握得好,谁就拥有未来。

  人物简介:刘迎建,57岁,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1985年主持研制全球第一台“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通过手写输入汉字,1998年成立汉王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9月推出世界第一款5寸电纸书,并使国内电纸书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福布斯》评选为销售量排名第二的世界级电子阅读器厂商。

  言论:技术创新太重要了,有技术创新,又对准了用户的需求,这样好的产品才能卖好价钱,有了钱才能翻回来做品牌。

  再有十年左右整个书报刊都会数字化无纸化,未来,在2020年,大部分书报刊通过网络下载到终端。

  刘迎建:让电纸书“燃烧”起来

  不用纸张、不必印刷、无须仓储,刘迎建希望他极力倡导的电纸书,最终改变整个传统出版业的运转流程

  本刊记者/杨正莲

  尽管这两年颇为高调,刘迎建还是不太适应聚光灯下的生活,尤其是他一手创建并自任董事长的汉王科技上市之后。“做技术出身的人,在说话方面不太注意,我说话漏了好几次嘴。”2010年12月初的一个周日午后,刘迎建在中关村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承今年甚至被深交所要求写检查:“还没有拿捏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所以我现在就比较小心了。”

  这些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刘迎建的好心情,汉王电纸书即将迎来颇有标杆意义的第100万名用户。刘迎建十分忙碌。好不容易协调好的采访,最后排在了一个周日的午后,但采访后面还排着会议,再接下来就是出差:“自从做了电纸书之后就一直很忙”,刘迎建说,今年尤其累,国际国内市场都动起来了,“以前我们是孤家寡人,现在则是群星灿烂。”

  电纸书在2010年的中国大陆市场取得高速发展。尽管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但是,汉王电纸书仍以70%左右的市场份额一家独大,刘迎建很自豪:“谁是老二?都不知道吧?还是汉王一家独大!”

  今年57岁的刘迎建,此前深耕智能交互技术30多年,他所带领的技术驱动型公司汉王科技终于在电纸书领域赢得了爆炸性的增长。汉王科技的成长和成功,还代表着一种可能性,由技术驱动和产品创新走向成功的可能性。这种成功带给刘迎建个人最直接的回报是,汉王上市后,他成了亿万富翁。

  引领阅读革命

  刘迎建骨子里有着浓厚的英雄情结和使命感。他梦想汉王电纸书不仅要在中国做第一,在世界上也要有所作为。“我们比美国晚了一年,但比日本早一年半,这个机会对于汉王来说很难得。”刘迎建坚信,“十年左右整个书报刊都会数字化无纸化,到2020年,大部分书报刊将通过网络下载到终端,这个空间非常大。”

  瞄准电纸书这个机会前,刘迎建一直在为公司寻找更大的市场空间,他希望汉王科技能够进入世界500强。汉王科技扎根中关村十余年,一直专注于智能识别这个领域,刘迎建本人也完成了由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转型,他希望企业能够伴随着国家强大而一块强大起来:“企业的规模与其所在领域的规模息息相关,大的领域方能造就大的企业”。刘迎建想要找到一个像天空一样辽阔的领域,那里不会有“天花板”。

  刘迎建的立足点,仍然是他擅长的手写汉字识别技术。他最初锁定的目标是“记事本”——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工作,“记事本”是必需品,把记事本数字化,实现汉字的识别、记录之后,再跟通讯相结合,直接进行传输,甚至还可以做一些语音识别。在刘迎建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他也为此辗转于世界各地的技术展,马不停蹄地寻找梦想“落地”的机会。

  2005年3月,刘迎建在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找到了E-Ink公司的电子墨水技术,一块可以留下轨迹的屏,省电,不伤眼。这正是刘迎建想要的东西,他和跟E-ink的副总裁聊了一下午。回国后,汉王科技的电纸本事业部迅速成立。

  名称、广告词,甚至包装盒都已印好了,一个专属于汉王的手写识别技术终端电纸本即将上市。刘迎建突然发现,2007年11月上市的亚马逊电子阅读器kindle已成燎原之势,而索尼早在2006年1月就曾经展出过采用电子墨水技术的电子阅读器Reader。“到底是卖‘书’,还是卖‘本’?”刘迎建开始重新思考产品定位,“中国的报纸产值是2000亿,书籍产值600亿,加起来也有两三千亿。”

  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陡然显现,刘迎建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2008年4月间,汉王逐步把战略调整为以书为主,原来的电子本事业部正式变更为电纸书事业部。为了抢占市场,汉王第一代电纸书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手写识别技术,以免因开发周期太长而拖累电纸书的面世。

  “读书人狂喜,印书人跳楼”,伴随着这句极富挑战性的广告词,汉王电纸书在2008年8月横空出世。随后,汉王砸下重金为电纸书造势。2009年底时,汉王已经为电纸书花了1.5亿元的广告费,2010年持续投入约1.8亿元。

  “主要还是为了这个市场。”刘迎建也频频亮相并高调预言电纸书的前景,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未来这个市场还是需要投入,要把水煮开。”

  打通商业模式

  不用纸张、不必印刷、无须仓储,刘迎建希望他极力倡导的电纸书最终改变整个传统出版业的运转流程。这个预言已经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汉王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5.8亿元,电纸书的贡献高达六成。此前,汉王的年销售额一直在2亿元左右徘徊。

  “从用户的反应来说,电纸书是绝对的方向,但用户还有很多期待。”刘迎建说,面对百万级的用户规模,如何更好地提供内容服务,推动电子书产业的发展,是他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根据美国亚马逊的经验,上百万套以后就是起爆点,上书城的会比较多”。

  为此,刘迎建为汉王书城确立了四个目标:第一,争取做到每出一本新书,汉王书城马上就有对应的电子版;第二,即使没有纸书在卖了,汉王书城上也应该有对应的电子版;第三,降低出版门槛,先有电子版再印刷纸质版本;第四,引进海外优秀的科技文化书刊。

  这是一个相当远大的目标。眼下,汉王书城里的上架产品包括13万本书,200多份报纸,300多本杂志。“现在已经是一个不错的B2C数字版权平台。我们也建了汉王书城香港馆、台湾馆,我们还会在纽约、欧洲建立华人书城,也不排除在美国、欧洲创建其他文种的书城。”刘迎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在全球做数字化的先锋。”

  不过,刘迎建现在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把上游做内容的企业连接到汉王书城的平台上,并让其通过汉王的平台赚到钱,从而形成商业模式。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市场环境建设好,把盗版遏制住。”刘迎建认为,电纸书在优越性和便捷性方面没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让产业链相关各方赚到钱,“在美国搞数字出版可以赚到钱,因为它没有盗版,亚马逊卖到上百万台的时候就把阅读器的价格降了下来,商业模式也改变为以平台养终端。”

  尽管汉王电纸书也将卖到百万台,但刘迎建认为,中国还处在终端养平台的阶段。“因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中国的书卖得便宜,当知识产权卖不出钱的时候,只能靠终端来补贴,终端卖贵一点。”

  汉王的做法是,从终端里面拿一部分钱出来,向出版社买版权。汉王每年为此投入上千万元人民币,网上书城的收入汉王占二成出版社占八成。“一书一价,价格由他们定。”刘迎建说,“我们还帮助书商做数字化,把书的内容装到终端,然后加密,一书一密就安全多了。”

  “这一段时间在中国还会相当漫长,最重要的是要看政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刘迎建看来,盗版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会一直是终端补贴内容,“然后就是等待。”

  提起进军世界500强的豪言壮语,刘迎建哈哈大笑:“这个牛吹大了,我说这话是有条件的,我想在我退休前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刘迎建还在坚持这个梦想,看起来,电纸书极有可能帮助他收获光荣,实现梦想。 ★

王兴王兴

  提名理由★王兴最早耕耘于中国的社交网络,却成就于团购的新风尚。当中国的网民们热情地投入到这种新的消费方式中时,王兴看到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是引领潮流者的成功所在。

  人物简介王兴,团购网站美团网创始人。1979年2月出生于福建龙岩,1997年从龙岩一中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1年拿到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特拉华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2003年底王兴回到国内,在2005年秋发布了校内网,2007年5月推出微博客饭否,半年后又推出海内网。2010年3月4日,王兴推出美团网,这是国内第一家取得成功的团购网站。

  言论:团购未来将会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很多人每天上网会收收邮件,看看新闻八卦,将来也有可能会每天看看团购的信息,成为固定的可期待的东西,而且会形成习惯。                                                    

  这个市场大到不需要我们评估。

  王兴:让团购成为习惯

  31岁的王兴如此总结这些年的创业经历以及2010年的自己:“我干的事情就是一个,促进信息流动”

  本刊记者/杨正莲

  “今天,你团购了吗?”2010年的中国白领们突然发现,分享“聪明花钱”的乐趣,竟然也能够像Facebook、Twitter和“偷菜”一样时髦。

  网络团购在中国突然爆发,部分得归功于王兴。过去5年里,王兴紧跟Facebook和Twitter的步伐,在国内先后创办了“校内网”“海内网”和“饭否”这三个红极一时的社交网站。这一次,他借鉴的美国Groupon模式,又在中国引领了网络团购的热潮。

  美国的Groupon是中国团购网站的榜样。靠低买高卖赚取差价,2008年11月诞生于美国芝加哥的“Groupon.com”团购网站以其简单的商业模式,创造了上线7个月就盈利的奇迹,并用一年半时间使估值达到创纪录的13.5亿美元。在商业模式向来不清晰的互联网行业,这样的生存模式和发展速度是一个奇迹。

  王兴的美团网也在今年3月4日上线,并被公认为是国内第一家取得成功的Groupon模式网站。网络潮人王兴可以被称道的品质有很多,比如,他能从自身需求出发寻找市场;他喜欢看书上网并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他知道世界变化太快并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他做事一定要符合有益、有趣、有利三个标准。然而,能够奠定其成就的,恰恰在于王兴生逢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社交网络日益勃兴、且服务业兴旺的时期,而且王兴本人也亲自参与其中。

  到底是网络团购成就了2010年的王兴,还是王兴促成了2010年的团购热潮?答案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我们要利用已有的网络去传播一类信息,那就是消费信息。”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知春路的办公室里,31岁的王兴如此总结这些年的创业经历以及2010年的自己:“我干的事情就是一个,促进信息流动。”

  深耕社会化媒体

  “美团是电子商务更是社会化商务,是电子商务跟社会化媒体的结合。”在王兴看来,美团这种形式的网络团购,就是用社会化的方式去影响电子商务。

  王兴喜欢将基于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称为社会化媒体,包括2003年开始进入中国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微博等。从小就玩电脑、计算机专业出身的王兴,早在几年前就非常看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前景。“当时我不认为它是社会化媒体,后来才发现有一些媒体的属性在里面。”

  2003年,尚在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兴,看到SNS在美国兴起并在几个月内风靡北美地区,他意识到这可能改变世界。“互联网是电脑和电脑之间的联接,而SNS则是人跟人联成的网络。”王兴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回忆自己当时的理解,“人跟人联成的网络,附着在电脑联成的互联网上,会进一步改变信息的流动。”

  SNS那时在国内还是空白,王兴认准了这是个好机会,他决定放弃博士学位。2003年年底,王兴回国创业,拉了两个同学入伙。彼时的创业,主要以搭建社交网络为主,“我回国就是为了做SNS。”2010年隆冬,已经是国内网络创业名人的王兴,在仅有两张桌子三把椅子的会客室里,如此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当年创业的困境:“做了之后也不知道怎么推广,就那么放着跑着。”

  前前后后做了好几个SNS网站后,王兴终于在2005年12月份发布了校内网。尽管比Facebook晚了几个月,但这个专注于大学生群体的校内网,很快就成为最大的中文社交网络。苦于缺乏盈利模式,用户越多消耗越大,融不到钱的王兴只得把校内网卖了。

  王兴再次引领社交网络潮流,是在2007年给中国带来微博客饭否。王兴推出饭否时,已经是5月份了,而Twitter半年前已在美国面世。像一颗原子弹一样爆炸了的饭否,2009年7月7日突然被暂停使用。紧接着,跟饭否使用同一服务器的“海内网”一同被暂停。

  王兴的创业以惨淡收场,但他涉足的领域却在后来蔚然成风。2008年,被陈一舟收购的校内网获得了软银4.3亿美元的融资,垄断了七成大学生用户。微博客成了现在最有势力的新兴传媒。跟海内网一样瞄准白领的开心网,也凭借“社交+游戏”的产品理念一飞冲天。

  饭否一直不能恢复,等了半年后,王兴又要重新创业了。“我们之前做了社会化媒体,就在想,社会化这一波还能做什么事情。”在他看来,互联网应有四大类,获取信息、通讯、娱乐、商务,而社会化媒体的变革也会影响到这四个方面的方方面面。“很明显,twitter用社会化影响了获取信息的方式,facebook用社会化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偷菜是用社会化影响了娱乐,那么社会化怎么影响了电子商务呢?”

  引领网络团购

  5年前,王兴一度尝试过电子商务。那时,王兴刚刚回国创业,SNS尚无起色,他结合自己在国外的切身体验做了一个“游子图”网站。

  这个项目的业务模式就是,海外游子在国外用数码相机照了照片,通过网络传输,王兴在国内接收、冲印并按照约定地址寄给客户在国内的亲朋好友。“那时数码相机已经兴起了,但是国内的父母还不习惯用电脑,如果国外冲印再寄回国内就很贵。”王兴说,尽管之前做了市场调查,但是网站上线后发现根本没办法宣传,只有很少量的顾客,而且需求不集中也不频繁,“第一个顾客是我姐姐,后来推动不下去,就没下文了。”如今,他还保留着那些没有用出去的印有游子图LOGO的信封,大概还有一两千个。

  时隔5年,王兴再次杀进电子商务时,境遇已然不同。

  这次几乎不用做市场调查,美团网的业务就能一炮走红。3月4日上线当天,美团网推出了一个五折的红酒体验套餐,卖出去79份。“那是一个蛮小众的需求。”如今的团购项目随随便便就能卖出几百上千份,美团网的月销售额也在2000万元以上,再次提起第一单生意时,王兴已经没有很明显的喜悦感了。

  “一个变化是社会化媒体发展了很多,另外一个是,我们的团队受关注很多。”与5年前苦于不知道如何推广相比,国内几大门户网站科技频道3月4日集中报道了王兴的新事业,还有很多人主动在博客等各种社交网络里面发布消息,“社会化媒体里面每个人都是节点,单个人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美团网火了,网络团购就这样浮出水面并广为人知。美团在每个城市推行团购,连接消费者和商家两端。“对于消费者来说,美团网可以推荐这个城市吃喝玩乐的好地方,同时还有深度折扣;对商家来说,新的顾客也很有吸引力。”王兴给美团网的定位是“精品消费指南”,“坚持每天推出一个团购项目,这东西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我们是第一个。”

  “这个市场大到不需要我们评估。”王兴对现在的团购事业很有信心,美团的业务已经发展到10个城市,预计在春节前扩展到20个城市,“明年我们还会继续开拓更多的城市,肯定会在明年或者后年做到100个城市。”当年曾经拒绝给王兴校内网投资的红杉资本,早在今年3月份就开始跟王兴谈合作,他们同样看好王兴选中的这个新兴的电子商务形态,“1200万美元在9月4日到位,距离美团网上线恰好半年时间。”

  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的王兴,现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美团网上。“团购未来将会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王兴说,就像很多人每天上网收邮件看新闻看八卦一样,将来也会有人每天看团购信息,并形成习惯,“目前,我们觉得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

施正荣施正荣

  提名理由★在中国的光伏发电领域,施正荣是少有的科学家兼企业家式的人物。他不仅一手创办了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还以其科学家式的执拗,在行业处于最高潮时,发出“产能过剩”的警告。施正荣的清醒不仅在他的领域中是宝贵的,而且在我们整个社会中都弥足珍贵。

  人物简介施正荣,尚德电力公司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市,1988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1991年以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方面的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2001年回国创办了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董事长兼CEO。因对光伏产业的贡献,2007年,施正荣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环保英雄。

  言论:“光伏产业还未成形,今天的世界第几,明天可能什么都不是。”

  施正荣:光伏发电的盛世危言

  施正荣的企业经历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起起伏伏。创业之初,施正荣曾遭遇过人员流失、连清洁公司都威胁他要搬走设备抵债的困境。在那次困境中,施正荣最后靠海外订单解困。而现在的市场风险,也让施正荣较早意识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中所处的脆弱地位

  本刊记者/周政华

  身为光伏发电的领军人物,施正荣有时候表现得更像是一个危机预言者。“光伏电池行业目前仍然是一个受到政府补贴的行业,政府提供包括电价上的补贴,以期让我们这个行业能够盈利。”

  今年9月13日,在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上,作为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以下简称尚德电力),施正荣道出了光伏发电行业的尴尬地位。在更多人看来,这个行业的盈利似乎取决于政府的仁慈。

  2001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十个年头,施正荣回到了家乡江苏无锡,创办尚德电力,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光伏电池,为光伏发电(俗称太阳能发电)中最核心的部件,占整个光伏发电成本的6成左右。

  施正荣当时与多个地方政府接触,很多人都没听过“光伏发电”这个新名词。如今,十年过去了,施正荣所创办的尚德电力,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供应商之一。此间,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的光伏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2009年,中国供应了全世界40%的光伏电池。

  “不能再打价格战”

  正如所有中国制造占据优势的产业一样,光伏发电也正在遭遇一场价格战。

  今年9月13日,发改委在延迟半月之后,对外公布了国家第二批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中标结果,该项目共涉及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西北六省区的13个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共计280兆瓦,相当于中国过去累计的各类太阳能光伏数量的总和。

  尚德电力也参与了竞标。与华能新疆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尚德电力只参投了新疆和田20兆瓦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根据6%~8%的收益率提出报价。后来,施正荣对外解释这一决定时说,“如果达不到一定利润率,很难下定决定去投。”

  此前,业内按照8%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对企业而言,合理的上网电价应在1.4元至1.5元/千瓦时之间。在2009年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招标中,中标的阿特斯与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提出的竞标价格是1.43元/千瓦时。

  然而,在国家第二批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中,发改委公布的中标电价全部低于1元/千瓦时,其中隶属神华集团的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地方国企包头鲁能白云鄂博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各占一席,中标电价分别是0.8687元/千瓦时和0.7978元/千瓦时,英利与国投电力投出最低竞标价格——0.69元/千瓦时。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光伏电池成本没有显著下降。“要维护行业价格”,在得知中标结果后,施正荣向业内发出了呼吁。他甚至以“囚徒困境”举例,称“大家为了一己利益争着降价,最后往往得到双输的局面”。

  在2009年国家第一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发改委最终放弃了最低价中标的办法,最后指定该项目由报出次低价的中广核、比利时Enfinity公司、江苏百世德联合体以1.09元/千瓦时竞得。

  今年,游戏规则回到了“报价最低者即为中标人”原则。负责招标的发改委相关人士称,之所以要对光伏项目采取特许权招标的方式,目的就是通过竞争发现光伏发电的合理价格。

  在光伏发电市场,“A公司报一个价,B公司报一个价,C公司还有另外一个价,差别都非常大,政府搞不明白哪个才是合理的价格,只能选择低价的。”施正荣说,要想政府出台可行的光伏上网政策,国内光伏行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声音。

  施正荣所说的统一的声音,就是光伏业内所期待的固定上网电价制度。

  2009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固定的风电上网电价制度,取代了此前6年实行的招标电价制度。这促使中国的风电行业飞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第二大的市场。

  如今,国有企业也兴致勃勃地进入这个新兴市场。据发改委披露的信息,在发改委收到的135份标书中,将近8成来自五大发电集团以及中广核、中节能等国企及其旗下子公司。时光回到2001年,施正荣创办尚德电力时,国有资本在光伏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金融危机之前,光伏产业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的热点。2005年到2006年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光伏企业多达11家。在民营经济强省浙江,就聚集了中国四分之一的光伏企业。但眼下,随着国企大举进军,民营经济在光伏发电领域的前景平添变数。

  产能过剩了吗?

  价格战硝烟未灭,另一场危机又在酝酿之中。

  今年11月18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光伏大会上,施正荣再一次敲响了行业警钟。“欧洲需求下降,明年全球光伏市场将肯定出现过剩。”施正荣说,中国今年的产能可达到12兆瓦左右,全球的产能已经达到20兆瓦左右,较大幅度超过了市场的需求。

  大批新增产能的投入,极大扩充了光伏市场的供应量。早在2009年,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商之一FSLR计划到2012年将产能提高一倍,达270万千瓦。今年9月,欧洲光电产业协会曾发布报告预测,由于一些亚洲公司跟进,全球太阳能市场2011年可能会呈现供求平衡或略微供过于求的状况。

  一些欧洲国家政府,也纷纷减少对光伏发电的补贴以及大幅降低上网电价。今年7月1日起,德国对屋顶光伏系统和移除耕地农场设施的补贴额将减少13%;8月,西班牙计划削减太阳能上网电价幅度达45%;9月,捷克出台政策,规定明年3月,建在农业用地上的太阳能发电厂将不再获得政府补贴。同月,意大利决定开始削减对太阳能光伏项目的补贴。

  这对于“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打击尤为沉重。目前,在多晶硅光伏电池的产业链条中,中国企业所抢占的主要是硅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线等低附加值环节,而在产业链最上游的多晶硅料生产和最下游的光伏应用等高附加值环节则较少涉及。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多晶硅(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料)项目大批上马,“两头在外”的情况,演变为“一头在外”,即市场在海外的局面。

  为启动国内市场,2009年7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启动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计划在2到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据估算,政府将为此投入约100亿元财政资金。

  施正荣的企业经历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起起伏伏。2001年创业之初,施正荣曾遭遇过人员流失、连清洁公司都威胁他要搬走设备抵债的困境。在那次困境中,施正荣最后靠海外订单解困。而在2006年,施正荣的公司与全球老牌硅料供应商、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的MEMC公司签订了一份长达10年的多晶硅供货合同,由此规避了2007年末多晶硅最紧缺、价格暴涨的难关。

  市场风险让施正荣较早意识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中所处的脆弱地位。第十一届中国光伏大会上,施正荣,这位业内知名的危机预言者说,“光伏产业还未成形,今天的世界第几,明天可能什么都不是。”  ★

王传福王传福

  提名理由★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到身家几百亿元的公司总裁、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汽车奇人王传福能够赢得尊敬的重要原因,是他不但始终坚持制造业,而且一直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当人类面临能源枯竭的前景之际,王传福所打造的电动车核心制造技术,在人类能源消耗方式的革新竞争中,“领先日本20年”,创造了新能源经济的神话。

  人物简介王传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安徽省巢湖市无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 (国际)有限公司主席。2009年9月28日发布的2009胡润中国百富榜上,王传福以350亿身家成为中国首富。

  言论: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比亚迪2008年将把电动汽车商业化,2009年推出纯电动车。我们比日本整整提前了20年,到时候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

  王传福:电池大王的汽车梦

  仅仅用独到的眼光和廉价的制造成本,显然无法解释王传福的全部。王传福故事的上半部分,充满了对行业领先者的模仿和改进,而下半部分,则是对领先者的颠覆和超越。而电动汽车的未来,就是这种颠覆的最好注脚

  本刊记者/庞清辉

  “我一直为梦想奋斗着,就是新能源、太阳能、储能电站。”王传福看上去内向而朴拙,戴着眼镜,斯文儒雅,不善言谈,除非你和他聊技术问题,他才会打开话匣子。

  除了被外界熟知的电池梦,汽车梦,或许王传福的心里还有一个新能源梦。“我们的英文缩写是BYD,Bulid Your Dreams代表的就是一种实现梦想的勇气。”王传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电池生产的成本优势

  王传福在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研究的都是电池,下海后,他仍然专注于这个领域。

  王传福的创业故事,在1995年2月开了头:王传福向做证券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租用了深圳莲塘的一个旧车间,就开工了。

  与当时深圳多如牛毛的手机电池组装企业不同,因为王传福的专业背景,比亚迪一开始就涉足了核心的电芯技术。1997年,比亚迪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

  当时的官方统计数据表明,至1998年,比亚迪生产的锂电池已经超过三洋、索尼和松下,牢牢占据全球市场份额60%。业界也曾流传一种说法:世界上每三部手机中,就有一块电池是王传福造出来的。

  依赖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国外的自动化生产线在比亚迪变成了中国式的半自动化生产线———买不起日本的分切机,就用中国的裁纸刀配上一块长宽相等的挡板作为夹具,保证裁剪尺寸;等条件好一点就用剪板机,再好一点就用自动分切机;做不起无尘车间,靠人将手伸进无尘箱里进行操作。

  上世纪90年代末,比亚迪的车间出现的是这样的场景:在一条条六七十米长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地坐着四五十名工人。他们身穿普通的棉布工作服,坐在常温的车间里,每个人手边都有一种夹具,帮助他们准确地完成点焊、检测、贴标签等工作;而在日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工人们必须穿好净化服,经过淋浴吹风之后走入宽敞明亮的真空车间。

  在比亚迪的工厂里,除了人,还是人。

  “比亚迪‘人+夹具=机器手’的半自动生产模式,摆脱了高昂设备使用费的限制,不仅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还带来了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更灵活的生产线。推出一个新的产品时,原有的生产线只需作关键环节的调整,对员工作相应的技术培训就可以。”王传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全球竞争压力下,比亚迪用“以竞争对手一半的价格提供相同品质产品”的简单逻辑,在多个行业内迅速崛起。

  “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王传福说,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王传福看来,不仅是工人,中国工程师的创造力也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

  王传福本人有很浓重的工程师气质。他喜欢和工程师们穿一样的夹克,把自己掩藏在比亚迪上万名工程师中。他不喜欢应酬,不喜欢高尔夫,吃饭就像是完成任务。若是初次见面,即使有再敏锐的嗅觉,你也根本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外表朴实、不苟言笑、说话略带安徽口音的小个子中年男人就是后来拥有350亿元身价的中国首富。

  2002年7月,比亚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格为每股港币10.95元,为当时H股股票最高发行价,融资16.37亿港元。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

  “我冲上去都嫌慢,我要扑过去。”

  当人们还在为王传福在电池行业咄咄逼人的态势而震惊时,王传福却做出了令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决定:2003年,收购陕西秦川汽车厂,削尖脑袋挤进了竞争白热化的汽车业。

  “当我发现比亚迪也有做汽车的市场机会时,我冲上去都嫌慢,我要扑过去。”王传福说。

  投资比亚迪的香港机构投资者得知比亚迪决定造汽车后,异常惊讶。质问的电话几乎把王传福的手机打爆:“王总,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随后短短几天之内,比亚迪的市值果然蒸发掉了30多亿元。

  尽管反对声、质疑声一片,王传福仍然坚持:“我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我已经决定下半生和汽车捆在一起。”为了做汽车,王传福盛情邀请汽车设计专家廉玉波加盟比亚迪,廉玉波问:“你懂汽车吗?”王传福老实回答说:“我喜欢车,我看了几百本书。”之前出差到北京,王传福买尽了书店所有的汽车技术书籍。

  此外,为了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取设计灵感,王传福每年都要花费几千万元购买全球最新车型用来做研究样车,其中不乏宝马、奔驰、保时捷这样的名车。这些新车买来后,王传福会让年轻的工程师们将其一一拆解,拆完之后要写总结、写报告,车子则报废。

  在王传福看来,汽车天生就是一项中国人的业务,虽然涉及领域颇多,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工业体系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壁垒,其中大量涉及的磨具,都需要人工来完成,中国企业成本优势明显。

  2004年,比亚迪第一次参加北京车展,其散发的印刷品上,印着王传福的语录:“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

  比亚迪就这样在王传福的领导下,“山寨式”地开始生产汽车。几乎没有人相信,一个做电池的家伙居然能靠着这种“简单粗暴”方式,在群雄争霸的汽车制造业打出一片天下。

  可是,王传福成功了。2009年,比亚迪达到全国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第一,并自主研发了大型动力电池,解决了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电池技术,比亚迪成功地把自己和绿色、新能源、电动汽车联系在了一起。“王传福是个读了书却没有把胆子读小的人。”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兵这样说。

  2008年初,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向巴菲特极力推荐王传福,芒格认为王传福“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于是,巴菲特委托中美能源总裁大卫·索科尔专程飞往中国实地考察比亚迪。索科尔带回来的依旧是对王传福的称赞,他告诉巴菲特:“这家伙(王传福)很有魅力,你一定要见见他。”2008年9月26日,当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时,巴菲特宣布投资2.3亿美元持有比亚迪10%的股权。

  但巴菲特此后也承认,押注比亚迪更大的理由,是其创建者兼董事长王传福,而非该公司的产品。“我活着就会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看看这家公司取得的成绩,历史上没有人取得过。”

  事实证明了巴菲特的眼光。在中美能源入股比亚迪仅一年后,比亚迪股价疯涨了近10倍,巴菲特投资的2.3亿美元迅速变成了23亿美元。

  电动汽车勾勒的新能源梦

  对于有“大梦想”的王传福来说,电动车只是其宏伟事业蓝图的起步,他的终极目的不是“电池大王”“电动汽车大王”,而是做颠覆世界的“新能源大王”。

  王传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比亚迪在电池上的成功,完全可以嫁接到汽车上。我们早在进军汽车行业之前,便已经开始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

  王传福曾豪情万丈地宣称,比亚迪将来至少要利用塔克拉玛干1/2的地方发电,并通过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深度整合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而在王传福脑中勾勒的新能源版图中,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和新能源汽车是三个核心板块,他准备大规模应用全球储量最大的金属“铁”和全球储量最大的非金属“硅”,实现人类能源战略的彻底改变。

  电动汽车的未来,或许只是这种颠覆的一个注脚。“一项新技术的普及,从来都需要一个过程,中国是新兴汽车大国,消费者大都首次购车,第一辆车就购买打破传统燃油动力的电动车,在消费理念、环保理念等方面都需要时间进行转变。”王传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而这种消费理念、环保理念的转变必将会在人们生活的其他领域蔓延。   ★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