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高铁科普作家@高铁见闻 做客新浪直播间,就新近推出的首部高铁发展史《高铁风云录》以及大家关心的高铁有关问题进行交流。整个交流时间长两小时,@高铁见闻 就高铁提速问题、票价问题、舒适性问题,以及中国高铁走出去等多个热点话题表述了专业的看法和观点,其中有不少翔实而有说服力的数据。新浪直播间将整个交流过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中国高铁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硬件发展。
京沪高铁百公里人均耗电3.64度,仅为飞机1/20。
问题1:您写《高铁风云录》的初衷是什么?通过这本书,您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高铁见闻:
最直接的原因是市面上缺少这样一本书。中国高铁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被李克强总理称为“永不褪色的金名片”。在硬件方面,中国高铁毫无疑问已经是世界一流了,并与日本、法国、德国等世界高铁技术输出大国展开了面对面的竞争,让他们感到一种很强的压迫感。
但是,中国高铁软实力或者叫文化建设却还远远落后中国高铁硬件的发展,至今一直没有一本书能够讲述中国高铁的发展的故事,告诉大家中国高铁的成功之路。正是基于这种一种认识,在网友的鼓励与支持下,我才写了这本书,也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来进一步普及高铁知识,也为高铁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环境。
这本书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重要交通方式的变革,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带来重要国际格局的变迁。如1830年利物浦到曼彻斯特铁路的开通,改变了伦敦人的食谱,鱼肉、蔬菜、奶制品开始走入普通伦敦市民的家庭,这些新鲜食品给伦敦市民带来了饮食革命;美国也同样,我们从美国早期铁路的一些昵称就能看出端倪,卡姆登—安柏伊铁路被称为“豌豆线”,因为它使纽约人能够吃到来自新泽西的新鲜蔬菜。
说到铁路对国际格局的改变,不得不提德国的统一。我们知道19世纪以前德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最多的时候有1789个政权,到铁路诞生时这片国土上尚有30多个国家,从柏林到瑞士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但是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
德国精英人物为完成德国统一,奔走呼吁,殚精竭虑。有一个人必须提一下,就是乔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派创始人。
他认为德国要实现政治统一,首先要经济统一,离不开两大基础:一是建立关税联盟,二是修建铁路,将德国联结成从物质上到精神上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德国人非常重视铁路建设,德国铁路建设虽然晚于英法,但是德国人非常热衷修铁路,到普法战争爆发前,铁路总里程已经大幅度超过法国、英国,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三位、欧洲第一位。如果衡量铁路质量的话,德国铁路又超过美国铁路与俄罗斯铁路。所以在普法战争中德国人充分发挥铁路的巨大优势,打败了法国,实现了统一,并进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也因此奠定。
另外,高铁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交通神器。
高铁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对铁路的判断。为什么?就在于它的节能与安全。先说节能,以京沪高铁为例百公里人均能耗3.64度电,是飞机的十二分之一。就安全而言,高速铁路诞生50多年来,只发生过三次重大事故,分别是1999年的德国ICE,死亡100人;2014年的西班牙高铁事故死亡,79人;2011年的中国甬温线动车事故,死亡41人。远远少于包括航空、道路交通以及普通铁路旅客运输在内的任何一种交通工具,无论是从事故率来衡量还是从死亡率来衡量,高铁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没有之一。(2013年高铁旅客运输5.3亿人次,航空国内是3.27亿人次,接近2倍;2014年则接近3倍。)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