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八木宽--最早译毛选并迎接新中国的日本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6 17:5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作者:孙东民 近代中日关系史记载着一段令世界惊奇的史实: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曾有 上百万日本侨民滞留我国东北。受中国共产党政策感召,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回国 后都主张日中友好,其中也有不少人自愿留 下来支援新中国的建设。本文介绍的八 木宽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国庆前夕,记者与我国前驻日公使丁民同志结伴,访问了 这位贡献于新中国广播事业的 八木先生年届八十有四,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亮丽的年华是在中 国度过的。老先生回忆,年轻时受日本军国主义影响,20岁就跑到中国东北闯荡, 在日本的国策公司“满洲影画协会”写过剧本,1945年8月,在长春迎来日本投降。 同年10月,“满影”被中共接管,在中共东北局日本管委会负责人赵安博的指导下, 八木与日共人士大冢有章、导演内田吐梦等80多人进入中共领导的东北电影公司。 1948年,八木调入东北人民广播电台(新华广播电台),这年8月15日,参与创办 了日语广播。1949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筹办对外广播,八木夫妇又接到调令,在新中国成立的金秋10月来到北京,加入了新中国对外广播事业 的行列。 人生都有“亮点”,老先生的亮点之一,是翻译毛泽东的著作。八木较早读过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著作。1945年,为 了组织在东北的日本人学习,八木着手翻译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由日本人在沈阳办的《民主新闻社》出版。他作为最早正式翻译毛泽东著作 的日本人,被写进了中日关系史。 长期参与新中国的对外广播事业,这在八木自己当初也没有料到。他在一篇剖 析自己心路历程的文章中写道,1946年春,东北民主联军攻打长春,某前线指挥部 就设在八木家的二楼。开始时,八木对“自己在文化方面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效劳”深感内疚并怀有恐惧,但在与年轻战士的接触中,他逐渐打消了顾虑。有位 山东籍的少年战士,父母兄弟都被日军杀害,但小战士懂得,“杀害他双亲和侵略 中国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而日本人民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当他听到, “我现在不会把你们当成敌人。你们借给我们房子,我感谢你们,你们是我们的朋 友”时,八木不知不觉地紧紧握住了小战士的手,“我不停地流下眼泪,这是从来 没有感受过的。”八木深情地写道。出于对毛泽东远见卓识的敬佩和对新中国的期 待,当大批日侨陆续回国时,八木决定留下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3年最后一批日 侨回国,八木还是决心贡献于新中国的广播事业。 战后相当长的时期,日本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有意封锁有关新中国的消息。我对日广播变成了日本人民和旅日华侨了解新中国的重要渠道。八木在我国的 对日广播中留下巨大足迹。八木的中国同事回忆,老先生为人平和,工作一丝不苟, 有创意。他的文字水平高,出手快,语言生动,头脑敏锐。50年代,八木担任日语 组组长,不仅从事翻译、撰稿、编辑、制作,还担起了定稿和培训播音员的重任。 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和前驻日大使徐敦信等,当年都是在八木手下实习过的高材生。 八木主持过不少节目,他主持的系列报道“北京街道见闻”、“鉴真和尚走过的道 路”、广播剧“水浒传”等,颇受日本听众的好评。八木以渊博的学识,怀着极大 的热情向日本人民传播中国文化,日本听众把节目主持人看作“中国文化的大师”。 1970年,八木夫妇由于“文革”等原因决定回国,日中友好人士安井正幸请他 到《东方书店》主持出版工作。在中日关系险恶的年代,他不顾警察的跟踪和右翼分子的恐吓,工作之余,多年义务为“北京广播听众之会”编辑会报,热情向日本 各界介绍中国情况,为争取更多的听众多方奔走。1973年,国际广播电台为落实周 总理的指示,纠正文革时期在华外籍人员受到的猜忌,热情邀请八木夫妇作为专家 重返中国。八木考虑到年龄已大,又不愿增加中国的负担而未应聘,但仍为争取更 多的听众和日中友好事业不遗余力。 八木老先生年过古稀之后更加眷恋中国。因为他的子女在北京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5年前,八木先生和老伴再次来到北京,在京郊的龙城花园别墅颐养天年。说到能在北京迎庆新中国50华诞,八木先生非常激动,他向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编辑:独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