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与中国:《义勇军进行曲》的震撼(组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4/08 16:33 《人物》杂志 |
文/武际良
1938年4月,爱泼斯坦采访台儿庄战役,他(左一)与荷兰著名纪录导演伊文思(右一)站在一辆被击毁的日军坦克上合影 1944年爱泼斯坦(前排右二)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后排右一)接见了他和其他外国记者 在温煦的春风中,迎来了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同志的九十华诞。他是我国对外宣传战线上的老战士、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已经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战斗和工作了70个春秋。20年前,在他70岁生日和在华工作52年的庆祝会上,邓小平同志亲自到会向他祝贺,称赞他52年来一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工作,确实不容易。爱泼斯坦满怀深情地说:“是中国人民哺育了我,教育了我,并给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换句话说,是他们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富有意义。”他还说过,“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义勇军进行曲》震撼心灵 1915年4月20日爱泼斯坦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7年,两岁的他随父母来到中国。他们一家先在哈尔滨住了3年,后移居天津,一直住到1937年末。这个时期,他家生活在外国租界区。少年时代的爱泼斯坦,先后在美国学堂和英国中学读书,教学全用英语,接受的是以西方为中心,宣扬殖民主义的教育。商店里充斥着舶来的美国货,电影院里放映的大多是好莱坞的影片,宣扬种族主义。银幕上偶尔出现的中国人,也都被描绘成梳着长辫子,吸食鸦片,丑陋不堪的坏蛋。 在这样的租界社会氛围里,爱泼斯坦能够成长为一个对中国人不抱任何偏见的正直青年,多亏了他的家庭教育。他的父母在青年时代参加过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活动,父亲坐过牢,母亲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对被压迫民族十分同情。在爱泼斯坦孩提时代,父母就常常教育他,作为一个没有国籍的犹太人,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要与人平等相待,不要对非犹太人保持任何偏见……母亲常常唱一些东欧犹太穷人的民歌给他和姐妹们听。他至今还记得有一首歌的歌词说:“贫穷不是好事,贫穷不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要为一脉相承的自己躯体感到羞耻……”那如泣如诉的曲调,在他幼小的心里播下了同情穷苦人的种子。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编辑:燕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