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台湾学生在大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9:11 南方周末

  □本报驻京记者 石岩

  5月11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该校建筑学院的台湾籍博士生任怀乡向他提出了有关两岸学历学位互认的问题。这一问,令一个鲜为人知、少人关注的群体——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进入了两岸公众的视野。

  对于任怀乡的提问,宋楚瑜礼节性地回答之后,将“球”踢给了在场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陈主任,您听到了吗?”

  5月13日,陈云林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对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将按照大陆学生标准同等收费,学费与实际培养成本的经费差额,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劳动保障部门正在抓紧修订政策,放宽台胞在大陆就业的条件。“国台办宣布统一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的学费标准,这是一个实质性的动作。它传达出的信号是非常明确的: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一视同仁,大家都是中国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教授这样解读国台办的举措。

  日益“宽阔”的大陆

  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始自1987年。那一年,台湾当局“有限度”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此后,尽管两岸关系时有波动,到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的数量仍然稳步上升,目前已逾5000。

  初期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主要集中在中医、中文、历史等专业,直到2003年,学中医的仍占其中的1/3以上。

  由于台湾当局禁止大陆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岛内公开招生,也禁止任何相关的公开介绍、宣讲活动,有意到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只能通过民间渠道获得关于大陆学校的一些零散信息。

  在北京经营“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庄松冽,曾是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个台湾籍学生。1993年,在大陆的亲戚给喜欢电影的庄松冽寄了一份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简章,他按图索骥,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报考了,不期然就成了北电的第一名“台生”。

  在早期赴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中,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

  与台湾留学生一起摸索的,是大陆的教育主管部门。

  1996年5月,教育部等8个部委办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为台生提供报考、学习、生活、居留、旅行等方便”。

  1999年4月,教育部和国台办等4部门发文,对招收和培养台生制定了专门规定。这个规定将对台招生的原则概括为“保证质量,一视同仁,适当照顾”,并强调“适当照顾”主要是在生活层面。在一些大学,台湾学生住在条件相对优越的留学生楼。学术考量方面,本科生实行单独命题,教育主管部门不划定分数线,由招生院校自己掌握。如果与报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有差异,台湾学生可先进入指定的高校预科班学习一年,不用考试直接转为本科。

  “有些大陆老师很‘宽大’,他们觉得台湾学生来这边就是看一看,玩一玩,分数上面不要太难看。”曾在北京多所高校学习的台湾学生姜正扬说,为了吸引更多的台湾学生,有些学校“开了一道小门”,让台湾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路受到照顾。

  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背后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近几年大陆知名大专院校的学术水准大幅提升,而台湾大专院校的相对优势正逐渐丧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曾润梅研究员在所著《台湾高教改革风云录》一文中提到,自1950年至2000年,台湾地区的大专院校数由4所增加为150所,目前还有29所正在筹设中,但大多数都是学生人数少的小型新兴学校或技术学院,超过15000名学生以上的综合型大学只有8所,明显缺乏竞争力。而在大学数目近十年内倍增的过程中,政府对教育的支出一直维持在生产毛额4%的水平,并且采取齐头并进的经费分配原则,以致“一些重点研究型院校所得的政府补助经费还不足以支付人事费”。

  在教育经费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直接导致了台湾高校学术品质的下降。研究显示,台湾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及语言能力远不及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连年公布的“全球国家竞争力”科技实力方面,台湾一年不如一年,从1998年的第7名一路下滑至12名,其中最具指标性的“研发经费”下滑至19名,“基础研究”更远远落后大陆。

  1999年6月,国家教育部宣布,允许除军事院校以外的所有高校面向台湾学生招生。之后,台湾学生求学大陆的专业选择越来越多,从中文、历史、哲学等大陆学校有传统优势的学科扩展至法律、金融、管理、艺术等。

  “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在来之前不可能不知道大陆的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上学。有些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专业来的。比如那些上中戏、北电的,还有一些念基础学科的。有很多念中文、历史的,他们在台湾已有了硕士学位,还要来大陆再拿一个,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查到第一手的资料,见到那些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名字的老师。”曾在台湾媒体供职,现在大陆攻读MBA的台湾学生李永忻说。

  “台湾承认大陆学历是早晚的事”

  李永忻说,台湾民众普遍认为,开放对大陆学历的认证是早晚的事。“这是一个常识。你已经加入了WTO,什么都说要跟世界接轨,可世界其他地方都承认大陆的学历,就你这一小块不承认,这是很荒谬的事。”

  事实上,是否承认大陆学历在岛内的教育行政部门引起过颇多争议,时有起伏波动。

  吴京出任台湾“教育部”部长时,曾于1997年10月公布《大陆学历采认与检核办法》。台“教育部”的评估专家随后相继到大陆高校考察,拟承认71所大陆高校的学历。

  可这一波的“采任”行动却以不了了之收场。直接原因是吴京所在的那一届“内阁”集体大换班,而深层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2004年4月24日的台湾《联合报》社论在评价台湾近十年“教育部长”更迭频繁时说:“政治性任命似远超过对教育政策执行负责的托付。近年来的历任部长之中,吴京因大陆学历认证问题而下台。”

  吴京的继任者黄荣村和曾志朗,在任期内也多次宣布“大陆学历采认问题年内将有重大突破”,但因为这与台湾当局“戒急用忍”的政策相违背,最终也都不了了之。

  学历认证已成为台湾当局在两岸政治博弈中持有的一枚筹码。“如果放开学历认证,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而这部分人就可能在选举当中不再投当政者的票。”在李永忻看来,可能被开放学历认证妨碍利益的,包括台湾近几年迅速建立起来的一批二三流大专院校,也包括在失业率徘徊不下的情况下担心工作机会受到冲击的部分上班族。在担心的背后,还有纠缠不清的“本土化”情结。“台独”分子的策略是利用这种担心和情结,把开放“三通”和承认大陆学历置换成“出卖台湾”、“不本土化”。

  对此,台湾的学者和部分主流媒体多有批评。台北市长马英九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承认大陆学历,才是爱台湾,为台湾长远利益着想”,“如果有一天,‘陆委会’主委是北京大学或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大陆国台办主任是台大或(新竹)清华毕业,这有什么不好?反而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减少‘擦枪走火’的机会。”

  2005年5月,台湾媒体公布了一项由“台湾留学大陆青年学生发展协会”发起、由“1111人力银行”执行的调查。调查显示,岛内近五成的企业主“愿意接受大陆学历”。而在台湾上班族中展开的类似调查显示,有逾七成的受访者赞同承认大陆学历。

  “如果你换一个角度问台湾的企业主,他们对于在台湾本土拿到学位的学生是否满意,可能回答满意的连四成都不到。”李永忻认为,台湾企业主对于大陆学历近五成的认可,已经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数字。

  证照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提升,会有更多的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而青年代表了两岸关系的未来。”刘震涛教授这样预测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未来,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而在李永忻看来,这正是台湾当局的担心所在,“台湾真正担心的,是学历认证一旦放开之后,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李永忻认为,一旦承认大陆的学历,台湾当局马上要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向持有大陆学历的台湾人开放证照考试资格。

  而到了证照考试这级台阶之后,对于教育品质和“本土化”的担心,又被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既然已经承认大陆的学历,那就没有理由不让获得大陆学历的人参加台湾的律师、建筑师、会计、教师等职业的资格考试。”李永忻说,“那样一来,也许台湾社会的很多中坚分子都是在大陆受的教育。”

  其实,台湾当局一味的回避和拒绝,最终损害的只能是台湾自身的利益。“1111人力银行”副总经理及发言人吴睿颖就发表评论说,台生赴大陆求学已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不承认大陆高等学历,遏制台生回台就业机会,造成人才流失,反而会使台湾的未来发展受害。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