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刻舟求剑”的慈善只能葬送慈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09:04 南方都市报

  作者:曹林

  “刻舟求剑者是个超级大傻冒”的古典道理,地球人可能都知道了——但如果这个道理换个“马甲”,比如把“舟”换成病,把“剑”换成“慈善”什么的,会不会人人都懂?我看未必,最起码贵州省仁怀市妇联的某些同志就不懂,瞧,她们正理直气壮地刻“病”施“善”呢!

  据新华社贵阳11月22日消息,一名患重病的12岁农家少年秦新发,获得了来自社会的20万元爱心捐款却不能使用,不得不出院回家含泪度日,这种怪事发生在贵州省仁怀市。掌管这20万元捐赠款的仁怀市妇联主席张艺解释称,这些钱是用来做骨髓移植的,若用于治疗秦新发的肝病,则不是“专款专用”。而医院称只能先控制乙肝病情,等到身体条件允许时,再做骨髓移植手术。

  专款专用,专捐专病——看到这等咄咄怪事,我首先想到的是:让这位坚守“专款专用”原则的同志在一个小地方搞妇联工作,实在太委屈她了,让她当“全国公车私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能让她释放更大的能量:如果在“公车私用”的监督工作中导入这种近似刻薄的原则精神,还用费什么劲搞什么公车改革啊?

  这种“一根筋”的精神,拿去监督公车私用,是英雄模范,而用在慈善事业上,就是刻舟求剑,就是胡搅蛮缠了。

  20万捐款来自社会,凝聚在这20万捐款中的爱心之阐释权应该是“公意”——那么,善良的老百姓捐款给那位少年,是出于对病的关怀,还是人的关怀?显然,是对人的关怀,对病痛的同情也是基于对人的同情。既然善意是出于“人本主义”而非“病本主义”,既然捐款是用于同一个人身上病痛的解除,何以还要“专款专用”只能骨髓移植,这不是刻“病”施“善”又是什么?

  笑话说,一个人吃了四个馒头吃饱后非常后悔:如果知道吃这“第四个馒头”可以饱的话,一开始就吃这个馒头了——大家都会笑这个蠢货,意会一下,刻“病”施“善”犯着类似的蠢。

  从理论上看,专捐专病,这意味着“捐款目的”和“使用”的绝对吻合,这在慈善发展史中是一种非常古老和原始的慈善理念,这种理念含有浓厚的受者对施主的依附性含义,只适合于那种原初的熟人社会中。公益文明的发展早已突破了这种狭隘的对应,出现了著名的“近似原则”:这一原则认为施主的直接救助目标不能达到时,组织者可以征集其所施并用之于“近似于施主原意的其他目的”。正是“近似原则”成为公益共识,大规模的慈善信托基金才成为可能,这个原则赋予慈善组织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下”有效动员志愿捐赠资源用于更普遍的慈善事业。

  “近似原则”用在这件事上,就应该是:根本没有必要苛求专款专用,只要捐款用在解除同一个人的病痛上,没有用在其他人身上,没有用于本人的享受,就已经“近似地”符合了施主的捐款原意。不顾被助者的死活,固执地坚持专款专用,这种刻意的严格完全违背了“施主的捐款原意”。

  所以会出现贵州省仁怀市妇联这种怪异的“专款专用”思想,我想,这不止是一时糊涂或一根筋使然,其背后是官僚主义僵化作风在作怪。中国大多数慈善事业是官办而非民办,既然是官办,就免不了耍官僚主义作风,对慈善资金的使用采取一种傲慢偏执的态度——“专款专用”思维只是这种偏执的一种极端表现:我是官,我说钱怎么花就怎么花,完全可能不顾慈善的本质。

  其实,中国慈善事业中充斥着这种不符合慈善理念的行为,中国慈善事业为何总是不发达,与这种违背公益理念的官僚主义作风不无联系。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编辑)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