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匡政 :从金融危机看幸福经济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1日09:15  新京报

  作者:叶匡政 (北京学者)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惊觉在一个只奉行财富最大增长的社会中,同样蕴藏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在这一规则中,经济和社会被完全分开了,人们遵从的只是狭隘的利润和效率观。它在承认金融市场对一个国家统治的同时,不仅忽略了回报缓慢的生产性投资,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常常忘记人们所说的社会代价。

  失业、痛苦、绝望、家庭不和等,即使用金钱计算,也是极高的社会代价。但当代的经济理论或决策中,很少把这些负面的代价计算在内。从力的守恒原理说,当一项经济决策以失业或不稳定性为潜在力量施加给社会时,社会也必将在未来以犯罪、自杀或日常暴力反作用于这项决策。近日在法国和伦敦出现的罢工或抗议浪潮,其实就是一次对过去经济政策的反作用力。

  其实,早在孔子时代,就对社会和经济的关系,有过深入辨析。在儒家话语中,这两者的关系是以“义”和“利”表达的。孔子是中国最早思辨“义”“利”关系的思想家,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一次将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讨论。

  “利”比较好理解,和现在说的“利益”意思相近,它多指人们对物质财富或权势等的需求。“义”则是相对复杂的概念,可以有多层次的理解。《中庸》中说:“义者,宜也。”“宜”在古代指祭祀。祭祀是当年最高等级的社会活动,作为祭品的牺牲,最后由长老均等得当地分施给大家。古人认为,这种合宜的获取行为是美的、善的,因而称之为“义”。所以总的说来,这个“义”与今天的“正义”意思相近,指合宜于社会的公正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再来看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有了一些新的理解。《论语》中的很多篇章,其实都是社会学的,它期望传达给弟子的是一种为政之学。很多语录既可指个人的行事准则,也可以用来考察社会全体。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泛指地位而言,并不仅指人格上的君子小人。君子说的是居于上位的执政者,而小人泛指居于下位的民众。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执政者处理政事要了解和明晰的是社会正义,而民众做事多考虑的是财富和利益。从个人行事来说,位居分配权力的君子如果只考虑自身利益,在品质上则成了小人;而位居平民的小人如见利知义,则可视为品质上的君子。

  一旦执政者违背了这个原则,社会就会出现问题。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这里的“多怨”指的就是民怨很多,意味着社会不稳定。所以孔子期望执政者“义以为质”和“义以为上”。所谓“义以为质”,就是指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执政者要将义作为一切社会行为的本质和出发点。而“义以为上”的含义是,在比较人的所有需求中,社会要将对正义的需求放在最先考量的位置上。只有这样做了,社会行为的结果才能真正符合民众的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视狭隘的经济理论,多一些对社会成本的计算,多一些对正义和幸福指数的考量,儒家义利观无疑是可供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儒家对义利的不断探讨,期望实现的是合宜所有人需求的幸福经济学观。这也是本次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新课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金融危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