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琼:汉旺重建留下的思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7日08:04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李琼

  编者按:汶川地震一周年在即,本报8名记者5日起回访震区。今日起,本版将刊发由本报评论员李琼从震区发回的观察系列评论。

  此次回访震区,汉旺是我所在的采访小组的第一站。这个位于绵竹市区以北30公里的山区小镇,是去年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震后,这个往日比国内不少县城还要繁华的乡镇已近似空镇,在原址2公里外,汉旺新镇正在飞速建设。

  与其他重灾区相比,汉旺的重建,显得更为特殊和复杂。按照当地有关负责人的说法,汉旺经历了两次地震,一次是5·12,另一次则是东方汽轮机厂的搬迁。东汽是汉旺生长的种子,这个被称为“十里东汽”的全国最大的汽轮机厂,占据着汉旺镇大部分面积,职工和家属占到常住人口的一半。在地震中伤亡惨重、厂房设备毁于一旦的东汽选择迁建德阳,不仅使汉旺的经济支柱被抽离,相关配套的企业和第三产业也失去了主要服务对象,令人羡慕的乡镇产业格局荡然无存。

  5·12地震已经过去近一周年,全国都在热切地参与和关注震区的重建。就物质层面而言,重建的实质意义不仅指基础设施和住房的重建,更在于长远的时间内能不能实行生产自立的重建。失去了东汽的汉旺,产业布局重新调整、原有利益重新分配的严峻挑战摆在面前。尽管无锡市援建的工业集中园区正在加紧筹建,旅游业也被规划为汉旺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汉旺的过去和未来,都有我们应当思索的空间。

  震前汉旺的存在和发展模式,在中国并非孤例。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依托并依赖于一个大企业而发展的县市和乡镇均显得十分耀眼,甚至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崛起的样本。坐拥一个庞然大物,不仅意味着所在地的GDP不愁,就业压力不大,也意味着地方的发展有了长期而稳固的支撑和保障。作为地方经济腾飞最为轻松而且有持续性的实现方式,吸引和争取大企业、大项目便成为地方争夺最为激烈的目标之一,以至于不惜血本,相互杀价,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一再加码。而在这样的企业和项目到来之后,地方各项发展都围绕这一支柱来做文章,以固守它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也成为普遍的选择之一。

  从这个方面来看,汉旺在经济重建时面临的问题,并非单纯由于大地震的偶然造成。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也大大加快,首先挑战的就是单一经济。单一必然带来风险集中,一旦企业迁离,或者资源被替代或资源耗竭,地方经济的跌落就会缺乏缓冲和调整期,直接陷入被动和困境。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很多欧美城市如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地区和美国的休斯敦都出现过单一经济结构在战后导致长期衰退的社会经济问题。它们此后在产业政策上的调整,已经证实了背靠一棵大树就高枕无忧的发展便利,在现实中已经越来越不可持续。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给中小企业以足够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当有更加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行动。

  由此而言,在汉旺的重建之上,反思由一个企业、一种资源、一个产业决定一个地方发展命运的道路,应该不是杞人忧天。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汉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