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
生态家园
近日,笔者接到北京某著名环保组织的告急信。信中称,我国珍稀濒危树种红豆杉、榧木急需帮助!这些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正在被偷伐盗卖,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事情发生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河某村庄。8万多亩天然森林,由多种珍稀树种组成,为成熟的高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直径1.5米至2米以上的古树成片分布,为国家极其稀缺的森林资源。几百年来,那里的普米族人为保护这片祖传的林子历经磨难,森林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守护神。
大约十多年前,笔者始听到中国科学家议论,有人在红豆杉等植物里发现了疗效显著的抗癌药;单位领导还组织科研人员研发这类植物资源的利用途径。当时,中国科学家所指的抗癌药物为紫杉醇,最早不是在红豆杉中发现的,而是由美国人在太平洋杉中发现。在红豆杉科植物中“寻宝”,此风在中国盛行不到十年,这就给中国的许多红豆杉属、白豆杉属植物带来灭顶之灾。
46年前,美国化学家瓦尼和沃尔首次从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的太平洋杉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出紫杉醇的粗提物,并证实该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的抑制作用。1971年,他们同杜克大学的化学教授姆克法尔合作,通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
专家称,紫杉醇是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是目前惟一能促进微管聚合的药物。癌细胞接触紫杉醇后会在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微管,这些微管的积累干扰了癌细胞的各种功能,阻断了癌细胞的正常分裂。有了如此高的疗效,紫杉醇价格高于黄金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有了如此大的利益诱惑,寻找紫杉醇的行动很快在全球打响,先是在太平洋杉中发现,后来又在三尖杉、宽叶紫衫、红豆杉、白豆杉、甚至榧木中发现。许多商家将贪婪的目光,盯在了野外幸存的那些含有或可能含有紫杉醇的古树上。
有人建议,可以人工培育红豆杉,扩大其生存空间,即利用栽培药物替代天然药物。人工种植肯定是方向,但人工种植药物的成分不如天然成分,提高药效较难突破;再者,野外只要有天然红豆杉存在,只要有人高价收购就会有人违法偷伐,直到资源彻底消失。问题的源头还是在科学家那里,他们不应当将研究成果嫁祸在物种头上。一个发明致使一个或多个物种消失,这绝不是有利于人类进步的发明。
科学是双刃剑。人们往往了解到什么东西有用,就是这个东西灭亡的开始。本着科学家的良心,一些发现是不能让利益部门知道的,更不能让不法之徒得知。然而,奇怪的是,至今在许多公众场所,甚至植物园、自然保护区中,人民依然津津乐道的是,某物种有什么用,很少有人关注那些物种和人类一样有生存的基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