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九器:请民意呵护法治让烈女回归平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2日07:50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九器

  几经波折、跌宕起伏的“邓玉娇案”,终于侦查终结,依法向检方移送审查起诉,在法治层面完成了初步的“盖棺论定”。

  从“涉嫌故意杀人”到“防卫过当”……邓玉娇案似乎进行了一次皆大欢喜的转身,更似乎成为民意吁求的“必然结果”。但是,众口一词代替不了规则理性,舆论风暴淹没不了法治独立,即使邓玉娇案的最终侦查结果合乎民意预期,礼享尊严的也应是法治的理性和独立。

  人心所向、民意所指,常常并非最终走向真相的殿堂,此般情形下,民意的最大意义并非正义的化身和代言,更多是通过言论表达不断博弈,从而形成一种社会监督和矫正力量,打开一扇通往真相之路。越是人声鼎沸、越是群情激越,则越需要警惕舆论场的“一边倒”和理智失衡,越需要不同声音的博弈,唯不同中方蕴含着现实的差异、博弈中方强化着科学的逻辑。

  我们希望邓玉娇案的“盖棺论定”是博弈的结果、逻辑的结果、理性的结果。因为,对正义而言,博弈、逻辑、理性才是真正靠得住的规则基础,毕竟群体心理学以无数案例验证:集体民意往往是善变的、不稳定的、冲动的,即使带有无限的正义初衷,也可能导致无法控制的非正义结果。由此,民意不一定完全就是正义,往往只是实现正义的一种重要推力或动力。

  所以,邓玉娇案身上黏附、捆绑的一切舆论纷扰、民意表达,必须以推动事件向理性、合法的程序轨道行进为己任。所以,邓玉娇案的任何真相,只有在理性、独立、实事求是的司法调查路径下,才值得尊重、值得信任。

  民意的言说,哪怕失之偏颇,也可以理解,自由表达的权利本在宪法框架内;公权和司法一时的犹豫和徘徊可以理解,舆论影响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毕竟仍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需要继续明晰的新鲜事物。民意在言说中找寻理性、遵循逻辑,司法在舆论中恪守独立、遵守程序,两者并行不悖,矛盾而共生,这是一个开放社会的必需条件,邓玉娇事件与其说是诸多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不如说是法治行进过程中一次必然发生的考验。

  邓玉娇案尘埃落定已为时不远,激情终究要平静,风暴终究会停息,身兼“受害者”和“嫌犯”角色的邓玉娇,也必然要从漩涡中隐身而退,褪去民众和舆论编织的所有“光环”,包括一度被网民赐予的诸如“巴东烈女”的封号,从风口浪尖回归凡俗。

  一个普通女孩,即使为其“过当”行为付出一定代价后,始终要生活,要幸福,要人情冷暖。来日方长,当一段痛苦与失落伴随良久后,需要卸下一个普通人不该承受的重负。这重负,包括残忍的记忆,也包括公众、舆论派发在她身上的所有“溢美之词”、“追捧之词”。

  消除那段记忆,我们无以为助,但拒绝 “捧杀之弊”,我们却唾手可做——— 只要她在回复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我们就不要像“追星”一样捕风捉影,让她站在聚光灯下、话筒口前,让伤疤一次次地被揭开,在民众唏嘘慨叹中完成一次次不人道的猎奇满足。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邓玉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