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红漫:开放民间投资领域要口惠实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07:46  东方早报

  作者:马红漫 

  制约民营资本扩容的制度束缚有望松绑。据7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20条意见”第二稿已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司修改完成。拟议中的意见稿进一步扩大了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范围,并同时提出了有关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

  时下,民间投资能否得到有效激励,事关经济复苏的质量与持续性。虽然该意见稿再次强调了拓宽民间投资范围的政策方向,但市场开放的实际效果仍需拭目以待。

  为抵御金融风暴,在偏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社会流动资金日益充裕。然而,投放市场的资金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多数集中流向所谓的“铁公基”,即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其结果是,在总量经济数据得到明显优化的同时,多数民间投资实体的经营效益并未同步、同幅度地好转。其间,国有资本受到信贷资金的追捧,“国进民退”的一幕在许多领域上演。

  最为典型的例证是,“手握重金”的国有资本近期代替了民间投资,频频成为各地“地王”,成为拉抬地价的“主力军”。国有资本大举进军地产业,必然直接导致房价重回“飙涨”时代。需要强调的是,楼市繁荣产生了强大的“挤出”效应,让经济复苏的质量大打折扣。就国有资本而言,原本主营业务并非地产业的企业也纷纷涌入楼市,相当于对制造业等其他产业进行了资金“抽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据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却仍旧面临资金链紧绷的困境,而金融风暴的寒意更是让它们游走在生死边缘。在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楼市繁荣反而成了经济复苏中的“独角戏”,加剧了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痼疾,转而进一步遏制了内需增长。

  可见,财政扶持下的国有资本一旦在市场上拥有了政策“特权”,民间投资的“鲶鱼效应”将难有机会显现。由此,相关调控政策当及时转向,拟议中的意见稿或正是因此而来,及时提出向社会进一步放开“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公共服务”五大领域,并指出应提高向民间投资减税的减税力度。基于此,对于民营资本而言,若意见稿果真能够在此时出炉,可谓一场“及时雨”。

  但需要提及的是,国家有关部门此前就曾高调指出,将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然而若干年过去了,这一声音鲜见落实。可见,调控部门政策初衷的彰显,尚需倚仗具体的开放措施是否符合社会资本特征。否则,类似的政策将会流于形式。这其中,成品油市场的开放就是一个例证。商务部曾于2006年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旨在为民营资本进入成品油市场放行。同时,该《办法》却提出了油库容积1万立方米和注册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的门槛要求。当时,全国能够达到这两大限制标准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该制度设计几乎把所有的民营油企排斥在外。这看似开放的“玻璃门”实则根本无法进入。

  民营经济享有平等的政策待遇,决策层已多次给出肯定回应,但是偏离实际的实施方案却让这一政策意图屡屡落空。意见稿出炉后能否摆脱执行中的现实障碍,关乎放行民营资本能否真正破题。

  (作者系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民间投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