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范正伟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但除了改革别无他途。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第一季,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为中国改革第二季做出了顶层设计、画好了路径蓝图。
从十一届到十八届,历次三中全会研究的都是改革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信号,正如经典文件强调的,“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这个意义上,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了,新的“改革时间”开始了。
对此次三中全会,有人以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强调其特别意义;还有媒体拿“改革路上的三中全会——从邓小平到习近平”的封面标题,来表达其深长意味。而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释放的信息来看,这次全会可谓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超出期待。
更为详尽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尚未公布,但公报已经给了人们足够的想象空间。一是全面,六个“紧紧围绕”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各个方面;二是深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等表述,既彰显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改革勇气,也印证了“范围力度空前”的会前预言。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在于它的现代表述,还在于它所蕴含的中国特色:
一是体现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改革。从公报涉及的内容来看,许多都是人们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清除市场壁垒、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等。从问题入手搞改革,体现了一贯的务实思维,也表明了改革的自主导向。正如学者所言,改革的总体布局是中国的原创,不是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教科书,也不是模仿照搬西方现代化,而是来自于中国现代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是突出改革重点。既强调全面改革,又突出着眼重点,也是此次全会的一个亮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的改革,往往从理论突破开始,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其意义堪比当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不仅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有利于遏制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而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也体现了中国一直以来的渐进式改革思路。
三是强调担当勇气。今天中国的改革,已经不是一次愉快的郊游,而是早已进入了“hard模式”。在这个时候,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更危险。公报强调的“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提出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尤其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对改革的“督促落实”作为一个重要职责,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毕竟,改革不仅要靠思想觉悟推动,更要用体制机制保障。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但除了改革别无他途。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第一季,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为中国改革第二季做出了顶层设计、画好了路径蓝图。此时,有必要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关键在于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中国向来不缺理想家,而缺实干家。改革不会一路鲜花,而注定充满荆棘。但我们深信,对于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对那些真正的改革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相关报道见今天A04—A14版
(原标题:改革之路无坦途 除了改革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