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龙:“光棍”的寂寞为何变成电商的狂欢?

2013年11月12日14:57  金羊网-羊城晚报

  自从有了短信之后,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会激发无数的短信。但昨天的“光棍节”却是在一片寂静中过去的,少有祝贺的短信微信飞信易信,也许大家都认为,“光棍”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而“脱光”才是。 

  在表面寂静之下,一种喧闹的暗流却在悄然涌动。这个暗流奔腾在网购之中。据报道,在11月11日凌晨,第一分钟,就有1370万人涌入天猫,有200万用户涌入手机淘宝。天猫仅用38分零5秒,其支付宝成交额就超过50亿;至8时42分,成交额已突破121亿元! 

  阿里的工作人员表示,2010年11月11日,全天24个小时的成交额是19亿元,今年只用了13分钟;2011年是52亿元,今年第38分钟,就突破50亿元;而去年黄金周,上海359家线下零售企业,黄金周7天的成交额,总共才64亿元。 

  2011年11月11日因为有6个“1”而成为“典型光棍节”,但它在网购成交额上却输给了今年,其原因,一是物价上涨了,现在的“人民币真对不起中国人”,二是网购发展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光棍节”是网民发明的调侃式“节日”。在“光棍”那里,“1”的数字不会因为“光棍节”而变量;但在电商的账本里,这个数字却可以变成无穷大。“光棍”的寂寞为何变成电商的狂欢?

  “光棍节”之所以成为“网购节”,也许是因为大多“光棍”“宅”的共性。宅男宅女们不愿出门,网购就成为他们的最佳购物方式。购买是一种欲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情绪的排解。“光棍”在网购过程中,消费的不仅是实物,同时还是情绪。

  而很多“光棍”的经济收入往往不高,电商以送红包、打折等作为促销手段,又契合了这一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一促销手段看起来是针对“光棍”的,但一旦成了卖点,它能够吸引的就不仅仅是“光棍”了。 

  通过某个节日来诱导购买和消费,实体商店早已这么做了,黄金周就是一个典型。但实体商店为什么难以做到网购这般辉煌?这不能不追溯到网购的机制。 

  电商除了经营成本低廉、可以免却顾客上店提货等方便之外,还能令购买者“隐匿购买”。这种“隐匿购买”对低层顾客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他们或许没有资本去做炫耀性消费,只能购买廉价商品。即便是廉价商品,他们还要货比三家,买到性价比最高的那种。以这样的购买方式出现在实体商店里,显然是有失脸面的,但“隐匿购买”就不会。 

  然而,更重要的是,网购能够给购买者以充分和便捷的挑选与评价权利。在电商那里,除了少数人被骗被坑之外,多数人还是能买到公平合理价格的商品。在购买过程中无论满不满意,都可以动用自己的权利给出不同的评价。因为购买者的评价能够影响后面的购买意向,那些电商就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会格外珍惜美誉度,尽力做好服务。一些电商对“差评”者死缠烂磨,正说明了购买者的评价威力。 

  这就让人想到,教育、医疗、机关、团体等机构假如都设立一个“支付宝”,只有得到满意的服务之后才把款打给相应机构;假如都有自由挑选和评价机制,能公开对好的给好评,对坏的给差评,那么,这些机构还会那么我行我素目空一切吗?还能那样随随便便不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吗?

  尽管现在的电商还有售卖伪劣假冒商品等诚信问题,还有许多管理上的缺失和漏洞,但只要购买者有充分的选择权与评价权,电商就不可能一路肆意妄为。这,也许就是电商的魅力所在,就是它们能把“光棍”寂寞变成自己狂欢的原因所在。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原标题:“光棍”的寂寞为何变成电商的狂欢?)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称不文明者为“蝗虫”失了分寸
  • 环球时报:中国应积极救援菲律宾灾民
  • 今年你的就医费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 人民日报:那么一股子劲不能松
  • 北京晨报:衡量舆论善恶 标准别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