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锋:在“半陌生人社会”寻回信任感

2013年11月26日07:24  环球时报

  支振锋

  近期颇受关注的四川达州三儿童扶七旬老太“被讹”事件,经警方调查认定蒋氏母子行为属于敲诈勒索。但老人自觉委屈,不惜恶毒发誓自证清白,甚至下跪喊冤。真相只有一个,说辞却是两端。当事人备受煎熬疲惫不堪,舆论界群情汹汹烂打死缠。

  转型期的社会,此类事件频出。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7年之后依然没有一个各方都愿接受的“真相”。而在这之后的短短几年里,全国多地出现此类扶起倒地老人反被讹诈的事情。虽然其中一些人能幸运地找回清白,但社会信任的缺失与冷漠的扩散,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导致了佛山小悦悦的悲剧。

  笔者不禁要问,所有事情难道都要靠技术手段才能确定真相吗?人与人之间的诚实与信任哪里去了?正如人们曾无奈而又戏谑的言论:女人不可靠、兄弟不可靠。如今,人们又发觉老人不可靠、法官不可靠;老人更以赌咒发誓来试图证明孩子不可靠。

  对于达州的事件,公众倾向相信这是助人为乐的阳光故事,根本原因与其说是他们经过各种信息筛选和判断,真正确定了事实,不如说是他们希望灰色的生活中能有一些亮色。这种社会心理反映了在社会道德“滑坡”的情况下,公众心底的期盼。喧嚣的各方寻求真相与公道的同时,凸显出社会信任的缺失与心灵的焦虑。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离开熟人社会,但尚未完全转入“陌生人社会”,而处于“半熟人社会”或“半陌生人社会”。结果是,既失去了原来熟人社会所形成的稳定社会关系与信任,又未形成陌生人社会所必需的法治与契约精神。这也是当下中国在现代法律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信任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个转型过程显然非短期可以完成,以后我们可能还会面临类似的讹诈困境。

  细究此类事件,除了制度的不完善,不能不说公权力的不作为也是关键。不少案件中“各打五十大板”的“调解”,里面都只有稀泥而没有正义。而在几起摄像头证明了扶人者清白的事件中,诬诈者要么一个轻飘飘的道歉,要么连道歉都没有就“扭头离去”。公权力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了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责任。而我们每个人也必须深刻思考,是放任义愤填膺地指责与咒骂,还是深刻理解这个转型社会的希望与困顿,清醒理智地去寻找解决之道。

  我们不能放弃对真相的追寻,无论是依靠人证物证,还是摄像头和测谎仪。政府也应完善制度,并以公开、透明、科学的手法划清是非,决不能轻拿轻放和稀泥。但同样重要的是,社会有病还要社会治,每个人都不能只知指责而不担责,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开始,才能滋养也许有点干枯的道德田地,逐渐恢复应有的社会信任。▲(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达州老太讹诈或冤枉,用法律说话
  • 海外网:儿童扶老人案,舆论别再穷追猛打
  • 环球时报:挑战中国防空识别区,日本在过嘴瘾
  • 广州日报:读懂华人重视“被看”的心态变迁
  • 朱少华:开发商何以如此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