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我们太需要一个“坏老太”了

2013年11月25日12:01  晶报

  中国有“礼失求诸野”的传统,说社会要是礼崩乐坏的时候,民间还是可以河清海晏的。因为民众最为淳朴,熟人社会靠血脉、亲缘等构建起来的交际规则,断断不至于(更多是不好意思)冷酷到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在道德层面有着自古而然的优越感。

  只是,现实让人茫然:上流社会玩“海天盛筵”也就罢了,反正他们天生不学好;但为什么底层民众在搀扶老人等举手之劳的事情上,也变成了冷血看客呢?我们一直以来的逻辑是:不是“喜羊羊”少了,而是“灰太狼”多了。这样一想,内心相当释然。

  这两天,大家都在热议四川达州的一件事:说今年6月15日,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年过七旬的蒋婆婆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共花去医疗费、护理费等2万余元。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而蒋婆婆则称是小孩将自己撞倒。事件拉锯5个多月后,日前,小朋友家长以敲诈勒索为名向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给予了蒋婆婆和儿子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但由于蒋婆婆已年过七旬,行政拘留依法不予执行。本以为事情至此应该可以告一段落,没有想到23日老人在接受成都媒体采访时仍坚称自己是被小孩撞倒的,她觉得自己被冤枉了,而面对警方的处理决定,老人一家表示不服,将申请复议。

  耐人寻味的是,在整个事件不断发酵的过程中,刚开始一众媒体就给我们传递了一些很有倾向性的线索,譬如“已有7位现场目击证人表示愿意出来帮忙作证”,证明蒋婆婆是自己摔倒的,孩子何其无辜;又譬如老人儿媳说婆婆是“自己在家洗澡时摔倒的”,根本不是孩子作孽……在当事老人23日出面接受媒体采访前,以及在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前,大部分的舆论已迫不及待以审判的姿态,将蒋婆婆狠狠钉在了“坏老太”的耻辱柱上。讹诈、碰瓷、为老不尊、戕害功德,一切或善或恶的鞭子,统统甩向当事老人。每个人都义愤填膺,每个人都居高临下。

  是的,等了这么久,我们太需要一个“坏老太”了。

  “坏老太”是多功能合一的安慰剂,说不出的丝丝顺滑、熨帖人心。有了这个“坏老太”,很多事情都“合情合理”了。比如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以后见到老太太,绝对不许搀扶,让那些‘搀扶老人指南’见鬼去吧”;比如我们自己也可以“该出手时不出手”,谁知道那些惊心动魄的危难是不是“坏老太”们在演戏呢;比如我们依然可以假装这个社会是道德勃发、温情盎然的,因为它们都躲在“坏老太”们的后面玩去了……有了“坏老太”,私利主义宛若忽然有了那“不胜凉风的娇羞”;有了“坏老太”,千疮百孔的道德生态忽然穿上了“皇帝新衣”牌衣服。还有什么比这更“喜大普奔”的呢?即便面对那些因为看客冷血而殒命在马路上的老人,那些龌龊而漠然的灵魂,终于也可以在悼词里这样写道:亲,不是我血冷,是“坏老太”们害了你!

  所以我们等不及真相,所以我们并不太关心那三个疑似学雷锋的少年。

  大千世界,人世百态。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一两朵奇葩,在概率上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且不说蒋婆婆究竟是不是真的“坏老太”,即便真是,又能佐证些什么呢?她既不能代表倒在中国马路上的千百个亟待搀扶的善良老者,也不能证明千万袖手旁观的看客就有了道德豁免权——这就像不能因为有医生收了红包,就把天下所有医生都刻画成谋财害命的嘴脸;不能因为有幼师体罚了孩子,就把天下所有的幼师都推定为心理变态一样。

  我们需要一个“坏老太”来解嘲、疗伤或自我安慰,只是,这种饮鸩止渴的逻辑幻觉,既保护不了弱势者的利益,也增益不了社会的良善预期,反倒像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高高撅起的屁股,已然丑陋不已。只是,时下道德上的焦虑,又岂是“坏老太”能解决的命题?

(原标题:我们太需要一个“坏老太”了)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达州老太讹诈或冤枉,用法律说话
  • 环球时报:挑战中国防空识别区,日本在过嘴瘾
  • 新京报:青岛原油泄漏有没有及时疏散民众?
  • 朱少华:开发商何以如此疯狂?
  • 环球时报:总书记亲临青岛传递出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