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39岁的印度女外交官科布拉加德在纽约被美国警察以“签证欺诈”和“提供虚假证明”两项指控加以拘捕。交保释放后,她在网上和印度媒体上介绍了自己“被脱光衣服搜身”等受辱经过,并激起强烈反响。连日来印度传媒连篇累牍报道此事,美国方面则在缄口数日后,于12月17日承认了脱衣搜身等“可能的事实”。
印媒称,外交人员本应获得《日内瓦公约》保护,享有外交豁免权,而科布拉加德竟在其工作所在城市被美国警方逮捕,并受到“肆意侮辱”(一些媒体称她受到“肛肠检查”);而美方虽宣称“遗憾”,却坚持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
美国一向对《日内瓦公约》有自己的解释,即惟有处理公务时,外国外交人员才能在美国享有外交豁免权。在他们看来,科布拉加德是在办理私事(送孩子上学)时被捕,因此不存在外交豁免的问题。还有人指出,科布拉加德的丈夫是印度裔美国人,两个女儿也是美国公民,她本人长期居住在纽约,印度媒体和公众的“民族热情”显得多少有些盲目。
印度人显然并不这么认为。12月17日,印度宣布吊销美国驻印度外交官的特别通行证,这意味着后者无法在机场等场合继续享受凭特别通行证方能享受的各种优先便利;同日,印度开始移除美驻印大使馆门前的安全路障,禁止大使馆进口酒类等产品,还下令美使馆必须提交其印度籍雇员就业合同和工资对账单等。印度官方毫不掩饰其报复目的,一些印度政治家更呼吁“制裁美国”。
美方也并不愿意示弱。尽管为了安抚印度,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称将“慎重处理”,并“密切观察后续发展”,但发言人也强调“印度外交官仅在履行职务时可享受外交豁免权”,意在表明“抓人正当”;同时针对印度报复措施强硬表示,“保护美国外交人员安全是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两国一度摆出针尖对麦芒的互不妥协姿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印美两国当权者在这类看似不大的问题上都“输不起”。
印度政府一直希望印度被当作“世界性大国”来尊重、对待,对于找上门的“侮辱”也力图以强硬姿态应对,借以表明印度的国际地位和力量。不仅如此,明年5月就将举行大选,倘若执政党在此事件上表现软弱,就很容易被对手抢到先机;反之,“印度敢于教训山姆大叔”会成为有号召力的竞选话题。
美国同样不愿在压力面前妥协、退让,以免被更多国家起而效尤,影响 自身“世界领导者”的形象。明年也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年,对于支持率有所下降的奥巴马而言,“软弱妥协”的帽子,他同样也不敢戴。
然而,印度也好,美国也罢,两国政府都不希望为这样一件事真的闹翻,所需要的无非是两方都能下得来的台阶。北美当地时间12月20日,印度申请将科布拉加德调往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这意味着她可以不离开纽约,却享受完整外交豁免权,从而避免被美方“逮捕法办”;同日,美国国务院批准科布拉加德的调动,承认其外交豁免权,但保留其起诉权,也就是说,科布拉加德只要从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离职,就可能立即被逮捕、起诉。
这正是那个让大家都下得来台的台阶:前已述及,科布拉加德其实是美国公民的妻子、母亲,本人并不愿离开纽约,只要不坐牢,让她一辈子留在纽约“任职”,也是毫无问题的。只要在公众视线仍然聚集的年月里,印度一直维持对科布拉加德的任职承认,这种“不抓也不饶”的平衡就可维持下去,印美两国政府固然都没赢,但也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也没有输。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