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恒:沙龙离去的决断

2014年01月12日02:24  京华时报

  沙龙的选择曾经是错的,沙龙的选择很多时候还是对的,但最值得依赖的并不是他的对错概率,而是他敢于去选择。

  本报特约评论员黄恒

  从曼德拉到85岁的沙龙,离世消息接踵而来,感受更多的不是惊愕,而是对岁月的留恋。他们这些老兵走了,历史转折点上刻着传奇和遗憾,现实关键时刻,到处是酒囊饭袋。

  评价沙龙,总有不同看法,从被他赶出家园的悲惨的巴勒斯坦人,到屡战屡败还嘴硬的埃及将军们,再到日益主导以色列民意的所谓右翼,但即便是这些人也会承认,他是一个决意掌握命运的、有决断力的人。赎罪日战争、贝鲁特难民营屠杀、单边撤离行动暂且不提,单说2006年1月4日沙龙中风后以色列经历的几场战事,2006年的黎巴嫩、2009年和2013年的加沙,每当士兵们疲惫地站到路口,在进与退、战与和的选择时刻,以色列媒体人就会感慨:此时沙龙在哪里?!

  他们当然知道,沙龙的选择曾经是错的,沙龙的选择很多时候还是对的,但最值得依赖的并不是他的对错概率,尽管他是现代以色列历史上最好的军事指挥官,而是他敢于去选择,出于主宰自己,也便是主宰本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伯纳德·刘易斯总结,自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标志中东现代史开端,这一地区的问题就在于,那里发生的一切都取决于来自别处的势力,甚至责任更为重大的政治家也普遍认为,只有外来势力才有能力做出决定并强制其得到实施。

  所以,他们评价,沙龙是以色列最后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内塔尼亚胡只是个商人。这并不是说内塔尼亚胡不厉害,他与奥巴马周旋胜多负少,国内支持率相当稳固,但他永远做不出沙龙式的决定,撤离加沙并且准备放弃约旦河西岸所有犹太定居点;这也并不是说沙龙比其他人更爱好和平,或者更相信土地能换来和平,他只是更具有生杀予夺尽在手中的自信和决断力——但就是这东西,可能在转折点上改变中东历史的轨迹。

  尼克松的一段话值得记住:“公众对威胁反应强烈,对机会却无动于衷。面对明确无误的威胁,很容易取得人民的支持,但很难争取他们去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如果我们的领袖把对外政策放在次要地位,等待事态演变出新的威胁,到那时,我们的时机早已消失。”

  沙龙的问题是,他摄入太多油脂和胆固醇,自己消灭掉了自己用几十年决断力积累而来的时机。可笑如克里,曼德拉逝世那天,他正在巴以斡旋,号召双方以曼德拉为榜样和解,结果无人应和。要知道,没有曼德拉的决断,而不仅仅是慈悲,便没有现代南非;如今的巴以,哪里又有沙龙般的人物来做决断?

  离去的总要离去,这是中东历史和命运的一部分。

  相关报道见今天04-06版

(原标题:沙龙离去的决断)

(编辑:SN090)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吊丝、女神,以及中国崛起
  • 新京报:现在不好当,是有些官员过去太好当了
  • 南都:马云也许真能拯救12306
  • 王石川:季羡林骂教授
  • 中青报:没有严惩,曝光网络黄牛无异替其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