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靠“辱骂标语”托不起公交文明

2014年01月24日13:03  青年时报

  □毕晓哲

  雄起社会良知、公民素质,更需要的是善意的引导和规劝,需要的是制度性的标本兼治的解决

  22日11时,记者来到六盘水20路公交车始发站进行采访。在排队等候发班的5辆车中,记者发现一辆车内除显示屏下方贴有“车上乱丢垃圾者,猪狗是也”的提示语外,车顶紧急逃生窗拉环处也贴有“嗨!狗东西你又乱丢”的提示语。“虽然我没有乱扔垃圾,但这标语看上去还是很刺眼。”一名乘客说。

  用标语警示和辱骂乱扔垃圾的乘客畜生不如,是猪狗,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这样的好效果是建立在“恶心人”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以污辱人格的方式实现的,效果也是短暂的、不靠谱的。

  正如鲁迅所言:“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因为“头顶灿烂星空,心中道德律令”,道义存储于灵魂之中,重在典范引领、形成本能,贵在发自内心、自觉倡行。基于外部的侮辱羞辱式的“改进”,是医疗不了道德的伤痛的。以“以毒攻毒”式解决公交车乘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可能取得不了什么效果,还有可能进而埋下埋怨、对立、仇视的种子。

  因此,雄起社会良知、公民素质,更需要的是善意的引导和规劝,需要的是制度性的标本兼治的解决。众所周知,在一些文明整治的公共场所,公众往往自觉不自觉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如一些打扫光洁的大厅、高档场所,持有“吐痰陋习”的人有时候就根本不好意思下口。以一种善意的心态和方式规劝,一些不文明的乘客变文明起来并非没有可能。同时,在托起公交文明上完善的体制体系不可或缺。在制度上设计一个“奖励惩戒”机制,用文明的制度规范乘客行为,在公交车的部分部位贴以文明行为提示,对于遵守文明规范的乘客适度给予“免费乘车”奖励,而对于那些无视文明规定者予以必要的批评教育,都是一个让不文明变文明、让不规范变规范的科学方式。抛弃侮辱式“语言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如何文明的示范。

(编辑:SN090)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官员闹绯闻,中法态度天壤之别
  • 环球时报:公务员“超国民待遇”说挺有煽动性
  • 新京报:方舟子为什么不能错?
  • 环球时报:中央3个小组名称指向政治改革
  • 广州日报:“人减半不影响运转”当有制度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