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潇亮:辛苦一整年,谁愿意空着手回老家

2014年01月24日14:09  新闻晨报

  农民工的钱,似乎总会在年末形成新闻的焦点。先是某些地方上演农民工讨薪的种种场景,再是春运回家的路上,又有农民工不慎丢失一年的辛苦所得。火车、汽车、轮船等各种交通工具上,这些不幸的人要么因为粗心,要么遭到盗窃,血汗钱进了他人口袋,导致回家过年的心情大打折扣。

  央视日前对这一状况进行了关注,多位农民工在镜头前表示,之所以冒着风险带现金回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汇款手续费太高,感到不划算;二是家乡偏远,要从银行卡里取钱只能从村里跑到镇上或县城,而且年末人特别多,银行通常会排着长队,相当麻烦。当然,还有一些不必宣之于口的想法,比如带着一沓沓厚实的钞票见家乡父老,面子上也有光彩。农村人进城打工赚钱图个啥?除了让日子好过起来,博得乡里的名声也很重要。因此,就算会提心吊胆,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农民工也倾向于直接带现金回家。这种心理状况,很难像他们当初走进现代化的城市一样,一下子从过去的传统中跳出来。

  纸钞让农民工感到踏实,一年中或许只有这个时候,他们得以享受某种“富足”的感觉。坚硬而厚实的几叠钞票,塞在他们身上自觉隐秘而安全的地方,温热了回家的心情。这种心态,若非一年到头在外打工的人,大概是很难体会的。这些往往贴身存放的现钞,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所得”,没有一分钱是脏的,农民工们尽量将其与自己的肌肤贴近一些,在漫漫的归途中,时间或许也会变得不那么难捱。然而,与他们同行的,还有潜藏着的窃贼,一年中的此时,也是这些人掘金的大好时机。从统计上看,这些窃贼,绝大部分同样来自乡村,但与怀揣大笔现金的农民工相比,他们以铤而走险的方式来为新年赢得欢庆的筹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于年前时分失窃的现金,流转于农民工与窃贼之间,最终都还是出现在某个乡村。城市支付给诚实劳动者的再分配报酬,以现金的形式兑换出来,又以失窃的方式(极少部分是自己丢失)在城市外来人口中实现了对再分配的又一次分配。这从一个侧面描述了今天城市中外来人口就业的一种现实: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并非每一个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去处。找到一份工的,大概能有些所得;运气不济的除了回乡,有的就只好谋求其他不被法律认可的方法,比如盗窃、诈骗、抢劫。这也是每年年末此类案件高发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工带现金回家过年风险高的原因,不是由于窃贼真的很多,而是城市吸纳、安置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条件尚不充裕。

  另外,对于不少城市人来说,现金的意义正在生活中逐渐式微,这是社会向前跑的一种象征。人们要使用钱,很多时候在电脑前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即便出门,也只是带些零钱与信用卡。现钞似乎真成了“阿堵物”,抽象成某个户头上的一串数字,也完全不影响其发挥功能。而这样的生活方式,还几乎不能挪移到广袤的乡村之中,因为那里的前进速度,远远比不上城市的脚步。

  春节回家路上,农民工丢失血汗钱,是个多因一果的现象。诚然如报道中所说,降低银行对农民工汇款业务的手续费、大力发展乡村金融设施,能够降低些失窃概率,但仅靠这些,大概是难以真正实现“天下无贼”的美好愿景的。对于那些一年到头辛勤劳动的人来说,带现金回家乡,根本就是一种寻求心理认同的精神之路;现在的城市,也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让他们彻底扎下根来。否则的话,连过年需不需要回家都未必会成为一个问题,春运以及春运带来的种种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此时此地的中国,或许还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说服农民工只带银行卡、空着两手回老家去。

(原标题:辛苦一整年,谁愿意空着手回老家?)

(编辑:SN093)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官员闹绯闻,中法态度天壤之别
  • 环球时报:公务员“超国民待遇”说挺有煽动性
  • 新京报:方舟子为什么不能错?
  • 环球时报:中央3个小组名称指向政治改革
  • 广州日报:“人减半不影响运转”当有制度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