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要提升“惠民含量”,注重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很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别忘了,拓宽其受惠面。
据报道,今年北京市公租房计划推出一系列新政策,包括探索分类延长租期,给住房困难群体留出改善经济状况的“成长期”;此外,还将推广公租房优惠购物一卡通,通过政府对商户租金的“让利”,让商户对持卡租户给予优惠折扣,甚至零利润。
众所周知,公租房的需求群体,大多是收入较低、住房压力较重的中低收入者或住房困难户,这些人脱贫不易,脱贫后“再贫困”却很容易,是政府、社会亟须重点扶持的弱势群体。
基于此,北京推出的这些新政策,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就目前租期看,让公租房住户三年里就攒够钱买房并不现实,而探索分类延长租期,也能让部分公租房住户免于“因收入超标而退租——住房负担压力加重——再度返贫”的风险,拓宽他们的财富积累空间;而以“一卡通”为载体,将公租房租住资质跟就业扶持、购物优惠捆绑,也能切实改善其租房难、就业难、脱贫难等现实困境。
本质上,对部分租户延长租期,也是公租房管理从注重“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的体现。可以想见,在资质审核等配套机制完善的条件下,这类善政,势必会惠泽不少弱势群体。
但也要看到,上述措施,主要是着眼于“提标”,即针对公租房租户保障水平的提高。而眼下,各地围绕公租房的主要问题,仍在于其受惠面太窄。有些困难群体要么不具备申请资格,要么因僧多粥少,要排队排到吐血。在此情境下,公租房要提升“惠民含量”,显然还要“扩面”。这种“扩面”,包括扩大其保障范围,也包括对公租房体系的扩充完善。
事实上,在部分发达国家,公租房模式的成熟运作,就涵盖多层次、广覆盖特性。在加拿大,廉租屋分“公租屋”和“非盈利租屋”两种,前者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租户由政府机构挑选,而后者由非盈利机构负责经管,政府给予补贴,除此之外,还由所有入住家庭分摊股份、共同管理。这既缩小城市廉价住房供需缺口,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
在眼下,我国一些城市公租房难以物尽其用,原因就在前置性准入门槛过高:虽然户籍门槛在放开,但繁琐程序,如多重文件证明、“三审三公示”式审批、流程慢等,都将不少弱势群体挡在门外。
所以说,从制定合适“收入线”、简化程序、提高审核效率、扩充公租房层次等层面,来给公租房“扩面”,很有必要。就拿北京而言,若“收入标准”定得与民众预期有距离,那不少租户的“超标退租”烦忧就很难去掉,就算分类延长租期,也或是杯水车薪。而“一卡通”,覆盖的仍是一部分人。归根结底,公租房要发挥“托底”功用,还须努力“补缺”,“提标”的同时不忘拓宽其受惠面。
(原标题:公租房惠民,还须拓宽受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