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最热消息,非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访华莫属。在首日的行程中,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陪同米歇尔走访了北师大二附中,并写书法“厚德载物”送给对方,然后参观了故宫。双方此次会面受到中外媒体广泛关注,这是美国第一夫人首次单独正式访华,而彭丽媛作为中国国家主席夫人,既是邀请方也是接待者,这在中美外交史上绝无仅有。
米歇尔和彭丽媛两人在各自领域都有出色的成就,前者做过律师,后者是歌唱家,媒体在报道时都不忘做这方面的梳理,似乎已暗示此次会面不同于以往的政府间外交活动。事实上,差别的确存在。据媒体透露,米歇尔此次中国之行,是以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为主,而上述讨论归根结底还要回到对政治的理解上来。过去政治往往表现为抽象且充满距离感,国家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高屋建瓴、逻辑严密的表述,甚至是他们的表情,经常都给人以“严肃不可亲近”的印象。国际政治领域求同存异难,美美与共更难。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样的政治是陌生的,从中也难以发现各种交锋与自身可能发生的利害关系,作为政治格局中微不足道的个体,政治对他们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每个人的角色扮演以及影响政治的能力却是有限的。
一个基本的趋势是,政治与生活的距离正日益拉近。其中的表现就包括,政治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逐渐可感知,个体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高。社会学中有个术语叫“生活政治”,关注的是生活中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社会学家鲍曼说,“就幸福而言,人数并不意味着权威,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不有助于对幸福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确实是“众人之事”,事关每个人的个体幸福之事。此次米歇尔与彭丽媛交流的教育、文化等诸领域,虽不是外交关系中的核心议题,却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政治”,是普通民众实实在在的大事。
另外,政治人物正经历一个祛魅的过程。经常有媒体报道西方国家政界人物的个人生活,他们的爱好、习惯以及个性特征都为公众所熟知,政治人物与民众的距离也因此得以缩短。就在米歇尔访华期间,奥巴马总统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抱怨说,这段时间家里到处是臭袜子,自己整天与狗为伴。同样我们发现,近年来中国领导人也经常以“生活人”形象出现在公众视线,他们排队买包子,如普通工作者一样去食堂吃饭,彭丽媛作为元首夫人,也一度出现在剧场。中国领导人及其亲属的上述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此次两位元首夫人的历史性会面,可以说,这一会面既阐述了世界的政治潮流,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政治文化的细微变化。
国际政治不限于国家或政府间,除了国家利益的考量,还应该按照“现实原则”去理解政治。所谓淡化分歧增进共识,各国的交流若能接地气,互通有无,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无疑是地球人的福祉。此次米歇尔访华没有传统外交活动的那种严肃,而更像是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公共外交。在当前的中美关系中,引入这种轻松的外交模式,的确可说是用一种“去政治化”的方式来反哺政治,势必会对改善两国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其影响显然并非局限于此,当教育、文化甚至具体到马航失联航班事件成为外交主题时,她们不是在讨论各自的利益,而是关心共同体内部彼此的命运。
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米歇尔、彭丽媛两位元首夫人的作答可作为一种思考的路径。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期待她们更精彩的作答。
(原标题:[社论]元首夫人会面,中美开启轻松外交模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