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通过这一场官司,让公众再次对转基因的是与非,和我们的辩论规则和方式,以及在科学问题上的仲裁机制进行一次反思,其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昨天,方舟子与崔永元的官司在北京海淀法院开庭,方舟子起诉崔永元索赔32万后,崔永元反诉方舟子索赔67万元。两位当事人均未现身。在法庭上,方舟子律师坚称崔永元是骂战的始作俑者,而自己只是怀着科学的态度对崔提出质疑;而崔永元一方则认为,两人的纠纷源于对转基因食品认识不同。
这可能是一场很多人“期待已久”的官司。此前争论双方着急上火矛盾已激化到不打官司不足以下台的地步了,双方的参战者和围观者都期待能够有一个最终的权威说法来验证是非和了结恩怨;当然,这可能又是一个注定让很多人“失望”的官司,不少人是期待官司争出个转基因的是非来,但双方打的其实是“名誉权”和“诽谤”官司,可以说和转基因关系不大。
事实上,要想从法庭上听到转基因的是非定论,也是不可能的。至今连专门从事生物工程、农业科学、基因工程甚至医学科学研究的专家们,对此问题的看法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分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自然界的诸多常识的认识,都是经过不断争议碰撞和修正,逐渐由混沌走向清明的。
争议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争议双方在公共的平台辩论的时候,能否遵循一个文明的辩论规则。观点不同,尽可以各自阐释,但不能动辄演化为口水化的骂战和对彼此的人身攻击。
遗憾的是,过去在面临崔方转基因争论这样的话语和观念碰撞时,很难有一个良性的交流和沟通通道。常常是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变成行为的对立,甚至形成选边站队、只认立场不认事实的意气之战。从“口炮”到“约架”,从质疑对方的智商到问候别人的老母,最终变成“泼粪”之战,谁也难免其污。而要从一场绵长的充满意气的情绪化之争中,分出谁是谁非来,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方舟子与崔永元之间的纠葛,在转基因的是非没有定论之前,注定是一场说不清的辩论。但他们最终没有选择“约架”,而是选择走上法庭,潜意识中也算是一种理性的回归。通过这一场官司,让公众再次对转基因的是与非,和我们的辩论规则和方式,以及在科学问题上的仲裁机制进行一次反思,其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法庭也许无法裁定转基因具体的是与非,但至少可以明确公开场合辩论时的法律底线。当下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上,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景观,因为一个问题的观点差异就演变成站队和对骂,不仅拉低了公共辩论的价值,有些言辞也逾越法律。但很多人对这样的违法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希望方舟子和崔永元的官司,是一次生动的普法。
□曾颖(作家)
相关报道见A17版
(原标题:“方舟子崔永元式骂战”能否因法而止)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