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告别“985”之后,高校改革路在何方?

2014年11月23日02:30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眼下正是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奋力求职的黄金季节。在广东,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明确以院校等级来定毕业生薪资标准。以技术类本科为例,普通院校为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电子科大为9000元。就业起薪层面鲜明的差异,对于企业来说,这恐怕无关歧视,而仅仅是将院校等级作为一个人才质量的信号来看待。不过从许多学生的角度来看,其中的不公平味道甚浓。

  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外部的待遇迥异,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一如哈佛法学院的男生参加剑桥镇的舞会可以免票,而其他学院的学生则需买票,学校或学院之间存在层次差别,这是人类社会崇尚竞争的产物。但是,差别的来源应当源自公平竞争的规则,竞争规则如果欠公平,也就免不了学生们怨声载道。“985”学校当然本来都属于好学校,但好学校天然应该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么?尤其是清华、北大这一对龙头凤首,2013年财政拨款分别为27.75亿元和24亿元,且不要说是非“985”、“211”高校财政拨款的数十倍,比其他的“985”高校也动辄高出数十亿元。

  财政拨款的多寡应当有公平的准则,例如依据学生的多少,或者区别科研类院校与技术类院校等等。但国家对北大、清华的额外照顾,对“985”、“211”学校的特殊待遇,并不是因为上述两个因素,而仅仅是因为一种“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况且要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国家向高等教育倾斜投入,理由非常充分。但问题在于,积习难改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破坏了高校发展的公平秩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非“985”、“211”学校师生来说,侵犯的是他们获得财政公平支持的权利。

  规则层面的不公平已经十分令人愤懑,就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11月21日出席“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时明确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杜副部长的正面回应,让近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废除“985”、“211”消息终于落地。

  废除或者是改革现行的“985”、“211”等级制,已是迫在眉睫。不过,改革的方向何在,这是一个比破除现有制度本身更加重要的问题。杜副部长表示,教育部已经推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实施后,将不会有“2011高校”的概念,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实体。也就是说,今后高校从政府获得拨款,依赖的不是一个永不褪色的“985”或“211”帽子,而是依赖“项目”或“合作体”。

  上述做法的确改变了过去“一朝评上,永久受益”的制度,对于高校来说,面对的将是一个更加“弱肉强食”的时代。但是,未来为了联合获得政府拨款,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是否存在规则上的公平,新的改革似乎并没有顾及。当然,从根本上来说,中国高校始终依赖政府拨款,而不是借助自身科研创新转化为收入,以及校友捐款获得发展基金,单一的资金来源很容易迫使高校的治理结构趋向于高度行政化。

  高度行政化的大学,必然无法从初衷、源头上为师生考虑,师生们个体感受与利益的被忽略,又导致高校与师生之间关系的摩擦。这就阻碍了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以及“梦想万一实现之后”毕业生群体对母校实际的报恩行动。反过来,越是缺失社会资金的支持,高校就越发对行政机构趋之若鹜。上述二者互为因果,构成了一堆高校改革的内在矛盾,而究竟由谁来撬动改革的杠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真正明晰的答案。

(原标题:[社论]告别“985”之后,高校改革路在何方?)

(编辑:SN143)

文章关键词: 高校 985 改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严打”需反思,但不能一否了之
  • @韩赤飞:谁是杀死呼格吉勒图的真正凶手
  • 新京报:反思“自焚抗拆”,别放过违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