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虹斌:诺奖得主为何因歧视女性丢饭碗

2015年06月19日02:30  新京报 收藏本文

  见微知著

  对歧视的“习得性无视”,让我们每天随时随地都处于各种歧视别人和被别人歧视的情境当中,一直都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城乡歧视、贫富歧视、地域歧视的不公平的泥沼中打滚,毫无反思能力。

  近日,英国皇家学会一位知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士因发表“科研歧视”言论遭到“炮轰”;目前,这名科学家已经辞职了。

  消息反应到中国,我感觉到,蒂姆·亨特被迫辞职这件事,比他说出严重歧视女性的话,带来的震撼要大得多。在我们这里,因为性别歧视丢了饭碗、影响升迁的人,应该闻所未闻吧?

  蒂姆·亨特说了些什么?6月9日,他在韩国召开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上,表示他支持实验室“异性隔离”制度:“我来告诉你和女孩混在一起会发生的麻烦:当你们同处一间实验室时,往往会发生三件事:你爱上了她们;或者她们爱上了你;如果你批评她们,她们会哭。”

  如果这都不叫性别歧视,那还有什么是歧视?迫于舆论压力,亨特向公众致歉。他表示,当着如此众多的记者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非常愚蠢”,但他仍然坚持说只是真切地说了实话。

  这番言论,以及不是道歉的道歉,终引起人们的愤怒。

  这是小题大做吗?我不觉得。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有助于让我们理解什么叫歧视。你看,这位男性科学家自己不专业、陷入办公室恋情,他为什么得出的结论不是“男科学家在室验里会爱上女同事,所以不应该招收男性”呢?

  至于女科学工作者爱哭?拜托,男人易怒、爱打架,不同样不适合科学工作吗?

  事实上,因为性别歧视而丢掉工作,在国外有不少。早在2006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就因为发言称“女生学理科天生不如男生”遭强烈批评而辞职。与蒂姆·亨特一样,这些人所宣扬的是某种刻板偏见,包括“女生理科差”“女人易动感情”“女人爱哭”。但鉴于他们的学术地位和身份,他们所传达的价值观如果不被纠正,就会被援引到实践中来,比如,理科减少招收女生,实验室减少招收女性,科学工作按性别实行隔离……如果有意地针对女性减少资源,把资源全都转移到男性身上,那么,他们所宣扬的偏见就会变为现实。这,与认同“平等、自由”的现代社会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绝大多数科研工作都是脑力劳动,基于“男女有别”的性别歧视毫无意义;那些排斥占地球约50%的人口参与工作和学术交流的人,都是阻碍科学发展的罪人。

  难怪伦敦大学和英国皇家学院像送瘟神一样与这位诺奖得主划清界线。

  其实,哪里都会有一些直男癌患者;这并不可怕,只要厘清其言论的负面意义就可以了。怕就怕在我们的主流舆论空间里铺天盖地都是歧视言论,言之凿凿地各种贬低女性;你要是批评呢,你就被说是玻璃心,一副“别人都受得起侮辱,怎么你就不能被侮辱呢”的口吻。

  对歧视的“习得性无视”,让我们每天随时随地都处于各种歧视别人和被别人歧视的情境当中,一直都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城乡歧视、贫富歧视、地域歧视的不公平的泥沼中打滚,毫无反思能力。

  □侯虹斌(专栏作家)

(原标题:诺奖得主为何因歧视女性丢饭碗)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女性 性别歧视 诺奖得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中青报:看守所,如果不想挨打,就得送钱?
  • 京华时报:将病儿弃井致死,罪恶不容开脱
  • 新京报:副市长“坠楼”还是跳楼,需要澄清